导航: >> 安全文艺>> 网友随笔>>正文

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安全生产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6月11日

小康,是一个内涵丰富、充满韵味、脍炙人口的字眼。小康生活是长期处于贫困和温饱的中国老百姓的梦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夙愿和不懈追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应民心,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作出了振奋党心、鼓舞民心的重大决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也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十六大报告精辟地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方法步骤,对各行各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和要求。因此,报告又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一、十六大对安全生产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十六大报告是一个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员报告。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丰富的内涵和各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集中体现在“全面”二字上,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还包含着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人民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体,也是享受全面小康社会的主体。安全就是生命,安全是人的第一需求,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的小康,不能称作是小康;离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就谈不上全面的小康社会。不难设想,一个事故不断,人民群众终日处在各类事故的威胁之中,老百姓没有安全感的社会,能叫全面小康社会吗?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向高度重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安全生产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六大报告将安全生产作为重要内容写入这份纲领性文献中,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报告在论述第四个大问题的第八个小问题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文字虽不多,但份量很重,内涵丰富,目标明确——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报告近3万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方方面面,对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其中对安全生产、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党的自身建设等4项工作提出要“高度重视”的特别要求,把安全生产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它充分表明了:
      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视为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的大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安全生产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安全生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问题比较多,难度比较大,搞不好,将要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高度重视”是认识,又是措施,而“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则是前者要达到的目的,互为因果关系。
    如何“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同志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要有深度,位置摆得要有高度,工作要有力度,事故下降要有幅度。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生产标准
    (一)小康社会的内涵
    据有关资料,“小康”一词,最早源出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了西汉,在经学家戴圣编篡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小康”被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给予较系统的描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社会较为理想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模式。因此,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就作为一种美好社会的理想,散发着诱人的魅力,逐步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语之中。
    1979年,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个中国人非常熟悉而又美好的词语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他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和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在理论上作了论述,而且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这个文件中,对小康生活的内涵又作了较为明确的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其中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就明确包含劳动安全卫生即安全生产的内容。根据中央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规划·纲要》对小康生活标准的概括,1991年国家统计局会同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委提出了小康社会的16项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认识和正确评价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十六大报告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报告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