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极端降雨,使全国多地受灾,特别是北京、河北等地灾情严重,多地出现断水、断电,一度出现与外界失联,上千人被困孤岛,上万人被迫紧急转移。在灾情面前,国人有展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与热心,如全国上百支社会救援力量自发前往受灾严重的河北涿州开展抢险救援,昼夜兼程,不辞辛苦,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展现国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气神。
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从北京“7.21”到郑州“7.20”,再到今年的北京、河北的受灾,我们虽然从极端天气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北京在强降雨来临前,提前疏散群众,易涝区安排专人值守等等,但是极端的降雨还是让我们之前所做的准备,不堪一击,还是发生了人员伤亡与被困事件,灾后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去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如若我们在把防范工作做到前,做到极致可能我们的灾情损失可能会更小、更少。
我们需要穷尽所有风险可能,提前做好城市与村庄防灾减灾规划。面对全球气候的复杂多变,极端天气会更加常态化的出现,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会逐步变成常态风险。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交通等风险的叠加,让城市风险更加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相比城市风险,农村看似风险为零。其实,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风险正在逐步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据“空心村”现象的存在,村里只留下老弱多病的老人,灾害来临前如何逃生、怎么自救都是需要思考的。另外,乡村建设的房屋,部分只考虑建筑物的“美丽”,没有考虑建筑物的“适用”,所见的房屋是否处于低洼易涝区、是否处于地质灾害防范区等,且有的缺乏基本的排水排涝配套设施。这些都没有考虑,在面对极端降雨时,如何能做好前期的风险防范呢。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论是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规划还是乡村规划,都会考虑防灾减灾的相关要求,只是专业性、系统性与专业性有待强化。笔者,有幸参与过乡村规划的评审,在规划文本防灾减灾规划文本中只考虑消防安全、地震防范等内容,对防汛工作提的少之又少,特别是汛期的防护,很少有涉及。
规划做为地方发展的引领,必须要穷尽所有风险可能,多思考面对极端天气,城市所能承受的极端,提前做好风险防范。
我们需要大力提升公民风险防范意识,共创自救的救援体制。面对灾情,每个挺身而出的都是英雄。我们一方面要弘扬舍小家顾大家的传统美德,也要倡导提升公民风险意识与自救能力。
目前,在进行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时我们的救援体制还主要是公救与互救为主,自救确很少。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救援体制,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灾减灾政策,有时也会钝化公民的风险意识。有灾不可怕,反正国家会派人过来救援,我只需要做好原地等待就行。另一方面,反映出公民自救能力的匮乏,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如在本次强降雨来临前,北京某社区书记劝离低洼地区群众尽快撤离,经与群众斗智斗勇后才让群众离开,一方面体会到基层工作者的艰辛,而侧面也反映出公民的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要提灾害来临时的自救。灾害面前,人人平等。天灾人祸,有时天灾不可怕,怕的是天不给力,人也不努力。
我们需要规范社会救援秩序,建立健全社会救援机制。社会救援力量,是在认同“尽我所能,人人益善”的理念基础上组建,但是队伍之间发展不平衡,数量众多、质量不高,管理松散、未聚合力,而且又是经费自筹,特别是在队伍发展庞大时,开始忘了初心,自我膨胀,为自身发展重包装、抢热点、抢宣传,更关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博取眼球,注重“上镜头、出风头、摆噱头”,如在本次河北涿州救援现场,网上就出现很多社会救援人员摆拍、刷流量的视频,给社会应急救援组织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针对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短板,政府层面应统筹考虑,完善机制,纳入政府应急 。加大培育、支持、规范力度,强化救援管理机制,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纳入政府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各方参与、有序协作”的社会应急救援指挥体制。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面对可能常态化的极端天气,任何一个城市或个人都会成为经历者甚至受害者,如何灾害面前,做到泰然自若,应对有序,需要我们从每次灾害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以万分努力应对万分之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