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然而我们在看到各种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存在的不足和任务的艰巨性。现在的农村和农民已不是人们潜意识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式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生产、交通、信息等技术装备在为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捷和效益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农村人口中因事故死亡、受伤、致贫的人数连年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据有关资料统计,当前我国离家外出打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已达1.4亿人,其规模比日本总人口还多一千万,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增加。伴随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滞后,农村及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受社会歧视等问题,其中生产安全保障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是安全事故高发,农民工成为生产安全事故受伤害最大群体。据有关资料统计和金昌市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伤亡事故,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且其中80%以上发生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和岗位;每年职业伤害、职业病新发病例和死亡人员中,半数以上是农民工。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等高危行业,事故伤害人群中农民工比例更高。一些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知识缺乏,违章违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既是事故的受害者,也是肇事者。二是职业危害严重,农民工健康未得到有效保障。2005年,国家卫生部公布,全国受职业病危害人数近2亿,其中大多数是农民工。卫生部2005年收到的全国各类职业病报告1万例,其中农民工占了大多数。在卫生部组织的一次调查中,调查了15201家有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其中使用农民工的企业占了77.1%,农民工占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的53.87%。农民工目前已成为职业病危害的主要群体。三是权益保障困难,农民工成为工伤伤害最大的弱势群体。在权益保障中,企业单方面制订合同,合同中“霸王条款”普遍存在,即使工人持有劳动合同文本也无济于事。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尖锐,很多企业为了赶工期、抢生产,势必延长工人们的工作时间,长此下去,工人们每天高强度地工作,却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过劳死、疲劳作业引发事故成为生产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工的安全问题。而农村和农民工的安全问题的产生又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究其根本,在于农村安全文化的缺失。因此,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充分认识农村安全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而农村的安全生产问题则是“三农”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农民中普及安全文化就是为了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农民安康、农业安全、农村稳定的局面,用安全文化来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是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全民安全素质的当务之急、战略之举。
(一)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自觉遵循的指导方针。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也是安全保护的主体。安全生产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安全生产工作也必须依靠人,建立在启发人的觉悟、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基础之上。构建和谐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是要坚持安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构建安全社会。因此,安全生产是农民生活安康幸福的最重要基础和条件;生产不安全,生命财产没有安全保证,就谈不上生活和谐幸福。所以,只有通过长期地、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灌输安全文化知识、增强其安全意识,才能使农民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建立起科学的安全思维方法和安全行为规范,学会消灾避难、应急自救的本领,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他人的生命,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进而保障农民兄弟安居乐业,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全发展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方面,也是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新理念。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奠定了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阶段,由于人们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加之市场经济及传统价值的影响,农民传统的生存价值处于盲从化、边缘化状态。而作为生活主体地位的农民自己,往往被一种强有力的外来力量所压抑和排斥,而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不妨采取帕累托改进的策略,在保证农民经济不下降的前提下,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增加农民的精神福利,通过开展安全文化教育活动,逐步使农民形成“三不伤害”的自保互保观和“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的核心安全价值观,从而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文化力。
(三)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措施
当前农村的各类事故时有发生。农村每年发生的各种事故和灾害,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造成的经济损失上,都不亚于工业生产中的事故。据全国人大执法检查情况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因生产事故死亡的人数90%是农民工。农村中拆建房和村镇企业的生产事故屡屡不鲜。究其根源,在于农民安全意识的淡薄,安全技能的生疏,安全管理的无序。事故的多发不仅给农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且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农民的身心在生产、生活及生存领域能安全、舒适、高效活动的根本。只有当农村的安全文化建设达到了公众化和社会化,即个体的安全文化素质和群体的安全文化效应达到相当的水平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才算真正落实了。
(四)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防范事故的根本途径
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不规范所造成的。据公安部消防局的统计,2000年至2005年,全国农村累计发生火灾50万起,造成9600多人死亡、11300多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36亿元。2004年全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10.7万余人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农民占26.98%、个体从业者占18.34%。而“个体从业者”中,农民工又占了相当比例。2005年全国县道、乡道等农村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101757起,造成23707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22.6%和24%,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为农村人员。煤矿事故中的“五子登科”现象:“老板捞票子,农民死儿子,地方出乱子,政府当孝子,干部摘帽子”,说明煤矿事故死的主要是农民。因此,提高农民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强化社会安全意识,防范事故的根本途径。
二、新农村建设中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农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安全生产稳步推进的瓶颈。因此,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突出建设重点,抓住文化亮点,彰显地方特色,加大宣教力度,强化教育深度,拓宽文化广度,增强安全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渗透力,努力营造起人人需要安全,人人有责维护安全,人人义务创造和保证安全的社会氛围。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要把阵地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并充分利用阵地集中、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安全文化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