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心理倾向,实际上是对事物的一种评价。人生活在社会中,由于不同的个性、需要、兴趣、爱好而形成不同的理想、世界观、态度。持什么态度对人、对事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在社会中产生的,是后天的产物。
1态度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态度由认识、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认识因素是态度的基础,是对外界事物的印象、观点和看法。当人对某一事物认识后,才会产生一定情感、意向和行为。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意向因素是在态度中起指导和动力作用的。一般来说,对某人、某事持什么态度,三种因素是协调一致的。如某领导,事业心强,廉洁奉公,不仅有领导艺术技能,而且为人正派(认识因素),人们对他尊重信任(情感因素),有事乐意向他讲内心话(意向因素)。这说明态度具有协调性的特点。这是其一。其二,态度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因为态度是在社会中产生的,是行为的准备,而不是行为的表现,只有通过言论表明和行动来反映。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就有各种各样的态度。其三,态度具有差异性特点。对一件事,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中立的。
态度是在个人信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但是人们的态度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受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要想人们形成安全态度,管理者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2不安全态度产生的原因
所谓安全态度就是促使人们执行规章制度,成为既知道又按它去做的行为,而安全态度教育的宗旨,是对那些已经具备了安全作业能力,而不实施安全行为或明知危险而又不执行规章制度的人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最终养成一种安全习惯。由于态度是潜在行为,当某个人受到外界条件刺激,并把这种刺激作为信息传入大脑,大脑对那种信息做出什么反应,就是对那种信息做出决断。因为每个人带有自己的倾向性的反应,这种决断是一种内向行为,所以,人对某种事持什么态度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国外研究的资料,结合人们实际,一般不安全态度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凭着自己有技能,图操作省事、省力;
2. 不遵守规章制度时,谁对此也没提出意见,违反后也没有受到惩罚;
3. 因与领导闹了矛盾,个人的需要或生产上的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
4. 由于当时情绪过分高兴或过分低沉理智难于控制自己,使注意力难于集中;
5. 因外界条件影响,分散注意力;
6. 由于事急,自己不能冷静对待;
7. 因作业工具准备不足;
8. 虽然知道规章制度,但在紧急情况时又遗忘了。
国外研究得出,人为原因造成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5%左右,而安全态度又占人为事故的19.2%。对人们进行安全态度教育,实际上就是排除“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违反自己意志而造成暂时或永远停止的现象。”因此,详细了解人们为什么实施不安全态度,是进行安全态度教育的前提。
3怎样改变人的不安全态度
改变人的态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制改变,另一种是方向性改变。强制改变是通过各种强化措施,由一般赞成变为赞成。而方向性改变,是一种态度取代另一种态度。
1. 人的态度的改变,要经过三个阶段。
(1) 服从阶段:个人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某种处罚,强制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是因为受群体态度制约的舆论压力,不得不和他人态度一致。这种态度缺乏自觉性,仅仅是被动的服从,一旦奖赏和处罚消失,又采取原来无所谓的态度。
(2) 同化阶段:自愿接受别人的观点,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一致,在认识下肯定群体的正确态度,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自觉地遵章守纪。
(3) 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赞成某种态度并把它纳入自己的信念体系,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内心没有任何不协调的因素,情绪稳定、舒畅。能认识到遵守规章是每个人起码职责,彻底改变不良行为,通过内力作用,养成良好习惯的作用下,规范地遵章守纪。
人们不安全态度是可以改变为安全的,只不过有一个过程。急速转变的态度一般不会持久。有的人为了获得高额奖金而注意安全生产,这是低水平的,它属于用从阶段。既然别人已经有了安全态度,就不要过多指责,而应该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