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文化>> 安全社区>>正文

“隔代教育”对幼儿心理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实施

作者:吴丽瑛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3月01日

   1我园隔代教育的基本现状
    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或者家庭变故种种因素,使得中国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的“隔代教育”国家之一。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目前,狭义上的隔代教育比例最低是20%,这已成为中国教育现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园几乎100%幼儿来自于长庆油田系统,大部分幼儿父母在石油前线工作,父母每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平均累计约3个月左右,75%以上的幼儿在家庭教育中接受的是祖父母给予的隔代教育。另有7%的老人还同时承担2个甚至2个以上孩子的教育义务和责任,社区5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65%,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老人寥寥无几。
    2隔代教育对我园幼儿心理安全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祖辈家长具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再加之祖孙之间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构成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一些心理基础。更有一些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我园的幼儿也因祖辈教育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大部分孩子健康、意识朴素,没有过多的攀比心理。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探索能力还有所欠缺,一些祖辈的教养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的落差,会使孩子在园家之间出现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情感态度,这无疑在实施家庭教育方面为幼儿的心理安全和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2.1隔代教育中出现的过分关注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无形中设置了一道屏障
    大多数祖辈习惯于重情感,轻理智的教养方式,使孩子获得过度庇护和溺爱,其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受到影响。爷爷奶奶常常容易对孙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应在正常环境下良性锻炼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成长的机会,从而产生依赖性、惰性,表现出任性、不积极的状态;还有的祖辈家长对孙辈的过度溺爱和“护短”,以至于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从而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所以也时常会有父母带着负疚和希冀回来,却装满一腔无奈和难过离开。另外,很多孩子的父母长期两地分居,离婚现状也较普遍,这往往也会涉及到孩子双方的祖辈之间产生矛盾,相互“抢”孩子的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孩子生活的环境就是由残缺和不安全因素构成的,孩子也会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哭闹不止,缺乏安全感,甚至具有暴力倾向,对某些人、事、物表现出特定的情绪反应。
    还有很多祖辈家长相信中国传统的“棍棒教育”原理,对孩子的过分关注表现出的行为是过度批评或惩罚,不会鼓励或激励孩子,这种与溺爱形成的巨大反差也会使孩子从小就自卑、叛逆甚至自闭,出现比较严重的情绪障碍问题,长大成人后,性格与行为中的此类因素就成了孩子步入社会的拦路虎,其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也受到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 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将会增长50%,精神疾病将成为儿童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残和致死的原因之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越来越重视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不是在中、小学时期产生的,而是产生于7岁前的幼儿期。孩子的生存环境,如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等,特别是家长的行为、语言、生活习惯、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实施隔代教育的教育者因文化素质的层次限制和和思想观念的陈旧,使幼儿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探索能力还有所欠缺,这对其认知结构和形成与之相符的心理发展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祖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其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与现代生活差距较大,这无疑会使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许多祖辈家长不会根据时代发生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教养方式,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因此,孩子和祖辈的交流通道受阻,认知方面的探索欲望和能力也严重受到阻碍,会经常呈现出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其自主性、探索主动性就大大降低,意识能动性欠缺,自卑、自闭,出现沟通障碍。步入学校后,有的还会遭遇同伴甚至教师的冷遇,从而严重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至于很多孩子想极力摆脱掉祖父母的教养,而用上网、交友等方式打发时间。一项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有关。有不少问题少年从小都是由祖辈家长带大的。当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结论也是在隔代教育和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