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文化>> 安全社区>>正文

社区应急管理模式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10月09日

        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以及志愿精神等特点,因此在贴近公众、整合民间资源,发挥公众的志愿精神以及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非营利组织一般在灾害发生的初期作用比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政府体制逐渐恢复功能并发挥作用,非营利组织往往要让位于政府。
        营利组织(企业)
        1)在一定区域的突发事件往往会给该地区的企业带来直接威胁,或因为生产链的造成间接的损失。
        2)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应急得到媒体的宣传报道,这可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形象,进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3)企业是专业救援的技术载体 ,如化学品、核泄露等高技术含量的应急救援中,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不可替代。救灾行动中,需要私营通讯、电信运营商等相关企业的充分参与。
        4)公共服务部门私营化浪潮,也决定了社区应急管理中必须重视企业的作用。
        公众
        灾难中,自我救助是第一位,互助是第二位,公助是第三位。自救非常重要,政府组织的救援往往滞后于居民的自救和互救,大量救助生命的活动,在专业救援队到来之前就展开了。
        成立社区自救志愿队积极开展防灾训练、防灾知识普及、防灾演习活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大大减轻人员伤亡损失。动员社区公众参与应急救援,可以提高社区的救治能力,降低救治成本。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是一种自发性行为,而不是政府的强制行为。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为公众参与危机救治搭建平台或者说是拓展渠道。
        3.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的组织框架分析
        (1) 组织框架的设计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力-责任分配问题。
        组织框架的特点
        首先,在组织结构上,以扁平化、弹性化的结构替代传统官僚制组织中机械、僵化的层级,并且将原先社区应急管理主体由单一的政府组织扩展为包括多元治理主体在内的协同系统。
        其次,在权力组成结构上,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以及社区居民都同时拥有权力、能力和责任,即一种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多元治理结构。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常规化、制度化地主动协同企业、非营利组织、居民共同形成应急管理的上下联动、协同应对的格局。
        另外,在决策机制上,采用民主与集权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防灾的规划决策阶段,以民主参与为主,强制为辅。而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的决策一定是集权的。而且权力行使还必须具有强制性。
        最后,在技术支持上,它利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超越传统的面对面的沟通合作方式,极大地提高多元主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以多种灵活方式相互配合的可能性。
        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的运行机制分析
        协同模式运行机制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社区应急管理系统中,应在明确构建政府、私人企业、公众和非营利组织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应急管理的同时,充分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其他主体的有序参与。
        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由于社区安全作为公共产品存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成为社区安全的天然供给者,发挥核心作用。
        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应急管理过程中作用的发挥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首先是制度供给,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社区居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管理提供合法性和参与规范。其次是鼓励与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支持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应急管理。 
        第三,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机制还应注意子系统的协同。其方式是致力于法规制度的完善。 
        (2)协同模式运行机制的动态性
        社区应急管理系统必须重视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在构建社区应急管理的协同模式,应当重视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可以利用GIS、GPS、以及其他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信息指挥平台,实现信息有效、快速的传递与物资装备以及人员的适时调配。
        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的运行环境分析
        内部环境:文化环境 信任环境
        外部环境:法制环境 舆论环境
        应急管理协同模式的运行环境              
        文化环境
        主要是指社区安全文化和组织文化。
        指通过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促进参与者尤其是政府官员和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提高危机的参与程度和志愿精神;
        其次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发展提高社区应急管理组织的效率。
        信任环境 
        社区应急管理中的协同过程,各主体对应急决策的信任构成了组织以及组织成员之间合作的主客观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社区应急管理才能信息交流顺畅、知识共享充分、相互合作默契、集体行动高效。               
        法制环境
        需要基本的法律来强制约束以及舆论监督,来促进社区应急管理向着公开、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法律规定着应急管理系统各子系统的行为方式和关联方式,约束着应急管理系统各子系统无规则的独立运动,使应急管理系统各子系统协同运作,从而形成应急的有序结构。
        舆论环境
        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对突发事件本身的认知和态度;二是公众对于政府应急管理行动的理解和态度。
                                                                                                                                                                  
        构建社区应急管理良好舆论环境
        首先需要重视媒体在社区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其次,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6.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的实现途径
        (1)建立健全应急法制
        目前我国应急法制在协调性以及实效性上存在着不足。
        应急法制的协调性体现为该体系各部分的相容性、一致性和无矛盾性。
        我国应急法制在协调性上主要存在的不足是应急单行法和应急行政法规、规章与应急基本法之间不协调。
        应急法制的实效性是指应急法律制度效力和对应急机制保障效能的实现状态。主要通过应急法律、法规的合法性、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立法目标实现程度、法律责任设定的适当性来考量和评估,以期通过较小的法制资源投入取得较大的应急效益。
        我国应急法制的实效性还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急立法在内容上较为原则,又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办法相配合,致使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立法上因缺乏严密性和前瞻性而使应急法制的针对性不强。
        三是已经出台的应急预案,大多比较简单,量化要求不足,预案本身不够细化,应急立法和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不够,可操性不够强。
        四是应急制度支撑乏力。如捐赠制度、信息评估制度、巨灾风险保险制度、征用制度以及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制度,仅是在应急立法中予以明确,上述制度的真正建立和完善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营造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运行的法制环境
        首先,继续完善基本法,为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提供稳定的制度背景和制度激励。
        其次,通过部门法的修订强化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各主体间的协同效应。 用法律的形式确保危机状态下权责调适机制的正常运行,明确各相关组织乃至个人在应急中的权力与职责,明确对他们的监督与制约。
        (2)组建核心的协调机构
        建立社区应急管理核心协调机构应积极吸纳社区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群防群治。
        设立“社区应急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区应急管理的核心指导机构
        (3)实现全过程的循环式管理
        减除阶段: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使风险消除。 社区严格遵守国家的建筑标准和土地使用条例,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尤其是对生命线工程(水、电、煤气管道等建设)。企事业单位则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生产建设,遵守国家的安全法规。家庭和个人应当积极参与危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应急知识和能力,必要的时候购买人身财产保险,使风险分散化。
        准备阶段:发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准备工作
        制定社区应急预案-- 进行风险评估--应急救援培训--应急演练
        响应阶段:指灾害发生的事前、事中与事后采取行动以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社区应急管理的核心机构应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向上级政府报告。并且指挥协调其他全主体协同应对,向受害人提供应急医疗援助、组织疏散与搜救等。另外,要及时地向外界公开应急处置的进展情况。 
        恢复阶段:按照最低运行标准将重要生存支持系统复原的短期行为,也指推动社会生活恢复常态的长期活动,如清理废墟、控制污染、提供灾害失业救助、提供临时住房等
        (4)加强宣传教育:塑造应急文化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自我教育
        (5)积累社会资本
        它是指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
        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的运行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层次的系统性创新,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体制安排与机制设计。最为根本的是其整合机制的设计与重构。要构建一个体现并促进效率、合作、参与的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应该充分利用三种规范与整合机制。  
        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中的规范与整合机制
        首先,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社区应急管理多元主体的自主参与度。
        其次,社会资本有着自我增值的特性。
        另外,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强化社区应急管理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最后,各主体把遵守共有的规范作为一种内在的行为表现,这无疑会降低应急协同的成本,从而可以提高社区应急管理的绩效水平。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