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实现本质安全为出发点,将安全文化彰显于物
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象,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先决条件。安全物态文化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企业领导的安全认知和态度,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导向,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
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生产、工作中所使用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
为建设安全物态文化,我公司从装置本质安全化、应急救援的硬件保证及个体防护安全等方面着手不断改善公司的安全物态条件。
如:2008年,公司斥资200多万元对装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在装置区196个点位增设了可燃气体探测器、感烟探测器、感氨探测器、感温探测器、CO探测器及手动报警按钮,并在合成(尿素)、甲醇、DMC及二路变控制室安装了区域报警控制器。公司气防站值班人员严格执行《防护器材检查规定》,每天对事故柜内的防护器材进行常规检查并定期进行校验和充装,对使用过的防毒面具及时更换。为了加强操作人员个体安全防护,从06年开始,公司按计划每年购置一定数量的空气呼吸器,逐步淘汰了原有氧气呼吸器。
现场洗眼器是有害物料泄漏时保障操作工人身安全的的第一道应急处置措施。由于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洗眼器结冰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公司先后多次组织整改,但收效甚微。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公司组成了攻关小组,安环处,机动处多方调查、研究、反复试验,最后采用电伴热,彻底解决了冬季易冻、蒸汽加热水温过热的老大难问题。目前,装置区洗眼器改造全部完成,使用效果很好。通过采取一系列物态文化建设措施,企业的本质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五、以建立自律机制为着力点,使安全文化外践于行
在人、机、环三位一体安全系统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二者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内容来进行的。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
(一)班组安全建设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班组人员的行为直接关系到生产装置的运行安全。我公司推行了“班前安全喊话”制度、设立了“毒物周知卡”和“岗位练兵卡”,把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物理、化学性质、接触后的症状、泄漏处理、预防中毒的措施、应急求救电话及安全小常识等应知应会内容详尽地写在卡片上,分发到各个岗位,每半个月轮换一次,要求工人学习掌握。公司安环处管理人员不定期地下班组抽查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考查情况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两卡的实行,真正将安全常识普及到了基层,对一线工人的安全行为起到了有效的警示作用。
(二)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进行风险管理,实现“事故超前预防”主要手段之一。风险管理工作运行的主线是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进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危险源是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准确地识别危险源,特别是重大危险源,进而针对其做好充分的事故预想,编制各种救援、处置方案,对我们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每年年初,我公司安环处定期组织各单位对危险源重新进行了辨识,对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确保了体系的时效性。
(三)应急救援
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应急响应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应急救援演习来实现。为了测试公司、车间、班组人员的应急响应及联动协调能力,2008年,公司把应急工作重心放在了一线操作工应急响应能力的锻炼及提高上,不定期组织对基层车间操作人员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抽查,针对某一岗位随机设定事故状态,考察岗位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及响应时间,提高操作人员的应急技、战术水平。
实战技能包括滤毒罐、空气呼吸器、消防器材的日常保养、维护及使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方法等。开展实战技能的训练是企业实施成功自救的重要保证。我公司曾多次邀请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来厂,对公司气防员、消防员及基层安全员进行防化服、空气呼吸器进行使用技能培训,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由基层安全员进行,公司安环处下设的气防站对培训效果进行抽查、把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公司还以车间为单位组织了消防技能大赛,通过这些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基层人员开展应急技能练兵的积极性。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坚持每天“日查”,专项检查每月安排一次。根据参检人员的级别不同,安全综合大检查频率安排不同,公司总经理每季度带队对公司各单位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每月带队对公司各单位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安环处处长、书记、处长助理,每周至少一次带队对公司各单位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检查结果发布在公司 站或OA公告上,责令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并本着“奖优罚劣”的原则,对管理比较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以罚单或千分制考核扣分的形式进行处罚。通过这些刚性的约束手段,能及时发现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及违章违纪现象,建立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长期坚持,逐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