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正门两侧楼墙面上,两幅4.2米高、5.6米宽的交警提示彩喷画格外抢眼,在居民楼群间的绿化带上一块块图文并茂的画板与红花绿草相互映衬,机动车落户手续办理、驾驶证申领、文明驾驶等图板设在小区休闲广场,如何走路才安全、儿童上街注意安全等图板设在老年健身区和儿童乐园,用电安全、煤气使用安全、消防安全等图板穿插其间。
在警务室值班的几位同志向记者介绍说,这几天他们在社区大门口安置了二十块交通事故案例展板,吸引不少社区居民。他们还开展了“安全进我家绘画书法竞赛”,把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经制作后挂在楼道内,既美化了楼道,也时刻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社区还开办了安全广播,每逢节假日和安全生产月、交通宣传周、消防安全日,早、中、晚三次进行专题广播。安全员把有关安全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编印出来,送给社区里的4所幼儿园,作为对120名幼儿的安全教材。居民邓厚明对记者说:“我家孩子在幼儿园听交警叔叔讲安全图画和交通标志后,回家就对我说,开车要看灯,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要慢行,不能闯红灯!”
采访中看到的不全是亮点
黑龙江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952年建厂的一家乳品厂,是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家机械化乳制品企业。1995年改制后,再现生机,2002年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
20万平方米的厂区,整洁、优美,陪同记者采访的安达市安全办主任张庆华说,像这样的绿色花园式企业,在安达只此一家。记者在公司副总经理的引导下,在厂区走了一段,偌大的厂区,除了配电室门口有制作精美的“闲人免进”和变压器房墙面上悬挂的“高压危险”的警示牌外,再没有见到任何与安全有关的牌匾、标识。在车间、办公楼,与经营有关的各种标语、招贴琳琅满目,办公楼前广场两侧几条大彩幅上写的是欢迎各地返厂的销售英雄的标语。
迎宾小姐把记者一行让进会客室,简洁的会客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两张小牛形象卡通招贴,上面有职业道德、厂规、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唯独没有安全方面的内容。
那位副总经理说起安全工作来有些蹩脚,曾当过车间主任的他对《安全生产法》一无所知。稍后赶来的公司安全员今年已48岁,做安全员刚刚一年。听记者问起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两位安全管理人员眼睛盯着记者送给他们的本刊第6期,竟回答不上来。张庆华主任提醒他们说,主题就在杂志封面上,可他们还是不知道是封面上的哪句话。
副总经理介绍说,公司总部有职工510人,在全国各地还有招聘的1000多人的销售队伍。目前企业没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由企业内的经警队管安全(他说的安全更多的是内部保卫、消防)。他承认,分管安全工作以来,还没有看过《安全生产法》。
可以看出,安全管理在这个企业已经被淡化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企业经营者在刻意培植企业文化,但其中却没有安全这一分支。
一路下来,所见所闻让记者感受颇深。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人的态度、行为如何,决定着安全文化的成色。
不得不说的忧虑
最直接体会安全文化氛围的时刻,莫过于每年一度的安全生产月。感受最热烈的日子莫过于主题咨询日。然而,今年的主题咨询日因“非典”清淡了许多。其实并不是“非典”影响了活动的声势,而是老面孔、老套路对群众没有多大吸引力。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名目繁多的这个日、那个日着实把人们弄得眼花缭乱。人们对各种宣传性的“日”活动已司空见惯。一些地市安监局领导私下对记者坦言,搞安全生产月主题咨询日,走走过场、流于形式已是必然。通过这种专门日子、专门形式来弘扬安全文化的初衷已是昨日黄花,安全文化已被低水平地格式化、甚至庸俗化了。
在人们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的今天,诸如散发单页的宣传单,宣传车在大街小巷进行广播,彩车展板流动宣传等形式只是表面文章,效果不佳。
一个不得不说的矛盾是,我们各级安全监管人员自身亟待接受安全文化的洗礼,占相当比例的政府安全监管人员、企业安全管理者恰恰是安全文化的贫困人群。这种洗礼不是学学安全生产法规就能脱贫的。平时不看专业期刊,不读专业报纸,显然与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太和谐。
细细数来,我们国家仅有几家担负着传播安全文化重任的专业媒体。然而,记者到部分省、地市、县区安全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采访时发现,一些安全监管人员根本看不到给他们办的专业刊物。一些单位根本不订阅,或是十几个人的局、几十个人的局只订一本,与丰富安全文化知识的需要根本不能适应。安全监管机构、安全管理部门连专业期刊都不订,自然就没得看,那通过什么途径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安全管理者本身还没有摘掉安全文化贫困的帽子,如何能营造起先进的、科学的、贴近群众需求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能否在安全管理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关键在人们是不是真正重视安全工作,是不是真正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