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公众参与
对于文明乘机以及避免非法干扰,可以通过建立和实施相关法规来解决,但文化建设也要相应跟上去。民航通过广大媒体和自身主动出击,与有关团体和个人通过文化交流,大力宣传在保证民航安全运行方面的相关规定与各种须知,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有些人并非不懂其法,而是不知有法。
实践证明,为加强公共安全,法制约束的力量非常必要,但我们还必须学会运用文化的力量,从安全文化角度入手,提倡“文明乘机”。使用社会公众和广大旅客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图像,通过包括书籍、报刊、摄影、绘画、网络、标语、广告等各种形式在内的宣传和文化交流形式,让人们尽可能多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民航在航空运输中的各种安全环节以及安全要求,以及影响民航安全生产的都有哪些因素,其中哪些因素是与旅客的不良行为相关,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
倡导良好的公众安全文化,是一件长期而细致的工作,民航首先需要在文化观念上让公众逐步接受,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机场安检工作,“9•11”之后,全世界民航业都加强了旅客进入客舱前的安全检查。有些地方的地面安检不但让旅客感到麻烦,甚至感到了尴尬。比如美国一些机场,通过安检时不但要全部脱鞋,而且还要解开裤腰带进行检查。国外甚至有消息透露,今后有可能将安检门改造成类似X光透视机那样,透过衣服直接查看旅客的身体。从旅客角度讲,严格的安检不但延误旅行时间,而且还可能伤及个人尊严;但从民航角度看,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况下,只有更严格的安全检查才能换来更安全的空保形势。因此这里面难免会产生两个价值观念的碰撞问题。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开展公众的安全文化建设,同时向社会大力推介民航自身的安全文化特点,就很可能招来各种社会非议,从而对民航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更进一步还可能直接关联到民航在大交通市场中的份额。因为在各种交通方式激烈竞争的前提下,公众很可能会从不理解民航各种限制旅客行为,转为选择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出行。
总之,将民航安全文化建设从业内扩展到业外,形成“内外共建”的新面貌,不但是民航安全的需要,也是民航发展的需要。我们民航人在社会公众中大力提倡公共安全意识,对旅客做出种种个人约束,与文明社会提倡的“个人自由”并不矛盾。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是不能对他人自由、人身安全以及社会稳定构成不良影响的,所以我们采取限制旅客携带某些物品,禁止旅客在飞机上吸烟,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不许旅客使用无线通信工具等措施,正是考虑到了其对公共安全的潜在危害。对此,民航主动向社会宣传和推广自身安全文化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民航在社会公众的范围内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