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文化进家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强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9月12日
四、企业安全文化进家庭的方式和途径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以人为本最起码的要求就是确保人的身体安全和心理健康。作为企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该统一起来,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员工和员工家庭共同努力,除从硬件设施和硬性制度建设入手外,陆良电力有限公司探索新模式,寻找新方法,从家庭角度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沟通企业与家庭的关系,加强企业与员工家属间的联系,通过“送进去,请进来”的模式,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把企业安全文化送进员工家庭
一直以来,公司领导对安全文化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想方设法发挥安全文化的功能,把安全文化与员工家庭幸福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公司以工会为主,由主要领导负责,具体部门管理监督,组织力量分组、分片深入到员工家庭中,了解员工和家属的思想动态,明白他们的主要困难,掌握家庭成员情况,特别是把生活困难、家庭矛盾复杂的员工家庭建立个体档案并作为访谈重点对象。以谈话、走访的方式,与员工和家属进行思想交流,让员工家属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生产实际。公司管理者汲取优秀管理经验,尝试“三必谈”“四必访”的制度。干群发生矛盾时必谈,员工间产生纠纷隔阂时必谈;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必谈,不让员工带着意见、情绪和包袱上岗;员工有婚、丧、嫁、娶必访,员工家庭有矛盾时必访,员工生病住院必访,员工家庭遇到天灾人祸时必访。积极开展逢年过节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员工的生活困难和思想包袱,缩短领导干部与员工家庭间的距离,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2.加强对员工的
。
机械的操作运用会让操作者在形式枯燥、简单乏味的流程中产生心理抵触,从思想上出现麻痹大意,随心所欲。公司为此改进
模式,抛弃传统的家长命令式教育,改命令为尊重,改强制为引导,改经济罚款为待岗培训,改听报告为自己讨论。通过网络下载和制作图片、文字、警示片等背景材料,让员工分组讨论学习,观看电力生产安全警示教育片,让那些惨痛的事故随时敲打员工的脑袋,从中汲取惨痛的经验教训。让员工明白这样的道理:“是你自己需要安全”,“个人安全是家庭的需要,是亲属的需要”,“不是安全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安全”。采用多种方式,让员工在思想意识中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理念,员工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公司也想方设法对员工的心理进行调节,开展心理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为改变“出事故时才狠抓,事故过了就忘记,不出事故就不抓”的模式。公司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在公司内部开展安全知识竞赛,事故案例教育,警示牌等活动,保证长鸣安全警钟,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把安全文化带进家庭中去。
3.展开亲情化
,共建安全保护另一道防线。
企业安全管理,除了安全设备完善和执行安全制度第一道防线外,还应构筑企业——家庭的第二道防线。单位、员工、家庭三位一体的
是一种双向活动,不仅管理者深入到员工家庭,也把员工家属请进公司安全生产的实际中来。组织员工家属参观公司员工的地面操作和空中作业,召开亲情恳谈会,让员工全家共同观看安全事故教育片,让家属也亲身感受亲人工作的危险性和劳累程度。公司结合实际,专门制作“安全亲情卡”,与员工家属签订安全承诺书,在公司员工活动场所和车间,挂牌和张贴亲情安全标语。如:“安全是根绳,牵着千万人”、“安全是根线,连着亲人情”、“孩子等你回家,父母正在牵挂”、“我的平安,就是全家的幸福”,通过亲情
,让员工深谙一个道理:安全对公司、对自己和亲人都是一种责任。
五、企业安全文化进家庭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企业安全文化进家庭的实践活动,调动了员工的生产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全面检查,一个突出表现是员工严重违章违纪的数量明显下降,违规操作很难见到。反映出员工对安全生产的主动意识大大加强,也说明企业安全文化进家庭收到初步成效。我们因此从中也得到这样的启示:
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安全生产与企业效益有着密切关系,构建起企业、员工、家庭三位一体的
体系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家庭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二道防线,瞄准亲情
是员工
的突破口和源动力,只有让企业、家庭、亲人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员工安全保护意识,也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和有序。
3.企业安全文化进家庭,途径和方法很多,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方法。不只局限在“我讲你听,我要你做”的范围内,应拓展到“我要怎么做”的领域,方式方法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要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核心,在尊重、引导、沟通上下功夫。
4.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软”和“硬”两手相结合来抓。让企业安全文化走进家庭,将员工安全融入亲情,让员工、家庭和企业共同承担安全的责任,共同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才能让企业生产安全、员工生命健康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