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改善要素术语解释标准 | |||||||||
序号 | 类别 | 要素名称 | 要素实施要点 | 要素描述 | |||||
1 | 行为安全(安全文化机制) | 领导力 | 强有力的 可见的 管理层承诺 |
1.1 安全管理培训 | 承诺是任何成功安全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安全,这种承诺必须从最高管理层开始,一直延伸至基层,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上行下效。最高管理层的承诺确立了安全的重要性,并确保各个安全管理要素的实施。为了在企业内达到最佳安全管理效果,最高管理层必须坚信安全是和其它经营指标,如质量、生产率和成本控制同等重要的。管理层承诺的首要方面是管理层亲自参与安全活动,而这种参与应为广大员工所能亲眼目睹的。 | ||||
1.1.1 中高层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和领导力培训 | |||||||||
1.1.1.1 行为安全管理 | |||||||||
1.1.1.2 工艺安全管理 | |||||||||
1.2 中高层领导制定个人安全行动计划(顾问辅导) | |||||||||
1.3 中高层管理人员有感领导和安全管理效果评估 | |||||||||
1.3.1 制定评估的方式与工具 | |||||||||
1.3.2 实施评估 | |||||||||
2 | 切实可行的 安全工作 方针和政策 |
2.1 重审安全方针 | 在任何工业组织中,即使公司没有明确、具体地说明安全的重要性,也总是存在一些安全意识的,但这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安全业绩,高级管理层必须建立明确的安全方针,每一个员工,无论是企业领导、主管还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都应该遵循这一安全方针。这样的方针必须详细阐述安全决策的原则。没有这样的工作原则,一旦其它业务指标紧迫时,安全就可能会被搁置一边。 | ||||||
2.2 制定安全原则 | |||||||||
2.3 就安全方针和原则进行解释(手册) | |||||||||
2.4 就安全方针和原则进行沟通和培训 | |||||||||
3 | 挑战性的 安全 目标和指标 |
3.1 制定当年的安全目标 | 管理安全,就象管理企业的其他方面一样,必须设置绩效目标和指标。目标指明了安全管理的总体方向,指标则是为实现总体目标而采取步骤的分目标。通过设定挑战性的目标和指标,鼓励公司在统一的计划下组织和开展各项安全活动。 | ||||||
3.1.1 安全管理的结果目标-事故率的降低 | |||||||||
3.1.2 安全管理的过程目标 | |||||||||
3.1.3 就安全管理目标进行沟通 | |||||||||
3.2 建立目标的跟踪机制 | |||||||||
3.2.1 结果目标 | |||||||||
3.2.2 过程目标 | |||||||||
4 | 高标准的 安全表现 |
4.1 制定公司一般安全规则 | 安全标准包括与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程序和工程标准等,它规定了安全工作时应遵守的规则和秩序。这些规章制度、标准和程序必须是书面的、切实可行的,便于员工参阅,并且需要定期审校。管理层必须确保员工能理解、遵守并执行这些标准、规章制度和程序。没有书面的标准和程序,员工们就会自行决定自己的工作方法,而他们的行为也许会偏离安全的要求,变得不可预知和不安全。 要制订或修订可行的、合理的安全标准,需要让直接涉及这项(些)工作的所有人员参与。必须加强遵守规章制度和标准,哪怕是在某项作业行将结束的时候。要求员工遵守没有形成文件的以及还没有传达的规章制度、标准和程序是不合理的。 书面的操作程序应该包含在生产和工艺区域内如何安全操作的信息,并描述工艺参数和进行每项作业的顺序。除此之外,还需要清楚地说明一旦偏离工艺操作的极限范围(即超出“标准操作条件”)时所可能导致的后果,并说明纠正或避免偏差的步骤。 针对特殊作业,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也称之为“工作许可程序”,包括在生产和工艺区域内进行任何非常规工作之前的验证检查和专门授权。 |
||||||
4.2 制定公司及各生产单元不可违背的安全规则 | |||||||||
4.3 重新审核重要操作规程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 |||||||||
4.4 制定工作周期检查制度 | |||||||||
4.4.1 进行工作周期检查培训 | |||||||||
4.4.2 定期开展工作周期检查(每年) | |||||||||
4.4.3 根据工作周期检查结果更新操作规程 | |||||||||
4.5 重审各个岗位劳动保护的规定 | |||||||||
4.6 完善能量和危险物料的控制和高风险作业管理 | |||||||||
4.6.1 制定并实施上锁挂牌安全管理标准 | |||||||||
4.6.1.1 调研上锁的位置和形式 | |||||||||
4.6.1.2 讨论制定上锁挂牌安全管理标准 | |||||||||
4.6.1.3 采购锁具 | |||||||||
4.6.2 制定并实施管线打开安全管理标准 | |||||||||
4.6.2.1 识别危险物料管线 | |||||||||
4.6.2.2 完善危险物料管线标识 | |||||||||
4.6.2.3 讨论制定管线打开安全管理标准 | |||||||||
4.6.3 完善其它高风险作业标准 | |||||||||
4.6.3.1 动火作业 | |||||||||
4.6.3.2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 |||||||||
4.6.3.3 吊装作业 | |||||||||
4.6.3.4 临时用电作业 | |||||||||
4.6.3.5 动土作业 | |||||||||
4.6.3.6 高处作业 | |||||||||
4.6.4 能量与危害物质隔离和高风险作业管理标准的实施 | |||||||||
4.6.4.1 制作培训课件 | |||||||||
4.6.4.2 培训者培训 | |||||||||
4.6.4.3 员工培训 | |||||||||
4.6.4.4 现场指导 | |||||||||
5 | 组织 | 直线组织的 安全职责 |
5.1 建立各级直线经理的绩效考核 | 直线管理层必须承担安全管理的角色,担负组织内安全管理的责任,并促使下属其他人承担责任。 在直线管理层的岗位职责中需要包含安全管理责任的描述。 这些描述包括: 遵守政策、原则、安全程序与标准;树立个人典范; 进行审核;调查事故;主持或参加安全会议;沟通安全事务;领导本区域风险管理; 评估个人和团队的工作业绩;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这些岗位职责需要在公司内得到清晰、充分的沟通 ,以便各级人员遵照执行。 直线管理层跟进并定期检查个人安全职责的落实情况。 |
|||||
5.1.1 划分属地,明确属地管理责任 | |||||||||
5.1.2 建立可量化的业绩指标 | |||||||||
5.2 对直线经理和属地主管进行安全管理技能培训 | |||||||||
5.2.1 行为安全管理 | |||||||||
5.2.2 工艺安全管理 | |||||||||
5.2.3 承包商安全管理 | |||||||||
5.3 对直线经理和属地主管的安全管理技能和职责的落实进行评估 | |||||||||
6 | 专业安全人员 的支持 |
6.1 重新定义安全职能部门的职责 | 直线组织应该承担管理安全的职责。安全管理人员是安全职责顺利传递的关键因素。专业安全人员的3个主要职责是:推动整体安全工作,为安全、健康、环境(SHE)委员会和其分委员会提供咨询,可能参与分委员会的项目,经常审核安全
和现场的作业状况,分析整个运作单位的安全表现;就SHE相关的事宜,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向直线组织提供咨询。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不包括安全、健康、环境政策的实施,或规章与政策的监督执行,因为这是直线组织的职责。 |
||||||
6.2 对安全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技能培训 | |||||||||
6.2.1 专业安全人员技能培训 | |||||||||
6.2.1.1 事故调查 | |||||||||
6.2.1.2 工艺危害分析主持人 | |||||||||
6.2.1.3 培训者技能培训 | |||||||||
6.2.1.4 工艺安全和行为安全管理 | |||||||||
6.2.2 专业安全人员技能深度辅导 | |||||||||
6.2.3 兼职安全员技能培训 | |||||||||
6.2.3.1 安全观察与沟通 | |||||||||
6.2.3.2 工作安全分析 | |||||||||
6.2.3.3 高风险作业安全措施 | |||||||||
7 | 综合性的 安全组织 |
7.1 重审公司级安全委员会的章程 | 每个公司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管理安全的组织。该组织自上而下贯穿整个公司层面,实施安全管理。要实现有效安全管理,关键在于具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组织,即安全管理委员会,其职能是:制定和批准安全政策,确立安全目标和指标,监督安全计划的执行,激励组织成员参与安全管理,讨论安全投资计划,处理有关安全的重大问题等。 公司安全委员会的主席由直线组织的最高领导担任,委员会的成员由直接向他汇报的下属(即各个部门、分厂的一把手)担任。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可能同时又担任某一个安全分委会的主席。这些安全分委员会既负责制订相应的安全计划和程序,又要保证直线组织负责实施这些安全计划,给他们做好顾问和参谋的作用。常设的分委会是:工艺安全分委会、设施完整性分委会、安全标准与程序分委会、绩效与培训分委会、安全观察与事故调查分委会和承包商分委会。分委会应当包括相应领域里的领导、专家、安全专职人员和一线员工等。 |
||||||
7.2 建立必要的安全分委会并制定章程 | |||||||||
7.2.1 安全程序与标准分委会 | |||||||||
7.2.2 安全培训分委会 | |||||||||
7.2.3 事故调查分委会 | |||||||||
7.2.4 工艺安全分委会 | |||||||||
7.2.5 工程项目分委会(承包商安全管理分委会) | |||||||||
7.3 各个分委会定期会议 | |||||||||
7.4 在各个车间成立类似委员会的工作小组,激励员工参与。 | |||||||||
8 | 有效的 员工激励机制 |
8.1 建立激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奖励机制 | 管理层全面参与安全工作,每位员工都在为实现优秀的安全表现而努力。在此项工作的某个阶段,定义、贯彻和执行安全规划的工作实现了全员参与。安全工作取得成功以后,整个组织将形成对安全事务的高度自觉参与,每一位员工都会觉得惩戒是公正的、形成定制的和可预料的。大多数员工认为自己对同事的安全负有责任并会采取相应行动。 | ||||||
8.1.1 设立安全里程碑活动 | |||||||||
8.1.2 设立安全贡献奖的项目 | |||||||||
8.2 完善现有的奖金发放方式 | |||||||||
9 | 执行力 | 有效的 双向沟通 |
9.1 重审安全会议制度 | 沟通的质量和成效对于确保任何与人相关的体系或系统的可靠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双向沟通是操作纪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全的沟通可以推动安全 的实施和管理。在世界一流公司里,管理层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安全沟通的:确定必须传达的准确信息;传达信息;确保所传达的信息被广泛接受和理解。最高管理层在确定需要沟通的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线组织肩负着传达信息并确保员工完全理解它的责任。全面沟通需要双向进行,即自管理层下达至员工和自员工反馈至管理层的信息传递。有效的沟通要求企业上自最高管理层\下至基层员工之间建立起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途径。 | |||||
9.2 制定年度安全沟通的内容和渠道 | |||||||||
9.3 不断更新安全沟通的内容和渠道 | |||||||||
10 | 持续性 安全培训 及改进 |
10.1 建立岗位技能与培训需求矩阵 | 持续的安全培训对每个员工是非常重要的。安全培训应针对以下人员进行: 新员工、转岗的员工、管理层、资历长的员工(安全再培训)和承包商员工 管理层可以通过持续的培训向员工提供安全知识和信息、更新他们的安全操作和处置的技能、培养并加强他们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态度。定期的安全会议为持续的培训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接受过相应培训、且表现良好的员工对于保持生产设施/设备安全运转是绝对必要的。无论体力还是精神上,员工都必须时刻准备充分、有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去遵守规定的安全实践方法。 |
||||||
10.2 评估各岗位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 | |||||||||
10.3 制定每位员工的培训计划,建立培训档案 | |||||||||
10.4 落实培训资源 | |||||||||
10.5 建立员工岗位技能评估机制 | |||||||||
10.6 定期对岗位员工进行能力评估 | |||||||||
10.7 对属地主管进行怎样识别能力降低事件的培训 | |||||||||
10.8 通过实践持续完善和改进岗位技能与培训需求矩阵 | |||||||||
11 | 有效的 安全行为审核 与评估 |
11.1 制定安全观察与沟通的实施程序 | 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应包括两类截然不同的验证或审核:一种是评估人员的安全行为,即行为审核;另一种是对安全
的适用性及符合性进行评估,即体系审核。 安全行为审核:研究表明在所有的伤害事故中,96%的伤害来自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识别和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可以显著地改进安全工作。在工作场所针对人员在安全方面的行为进行审核,其目的是在员工的不安全习惯或行为对他们造成伤害以前就提醒他们,防止伤害的发生。各级管理层无一例外地要进行行为审核,他们必须学会识别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并和他们进行交流的技能。 |
||||||
11.2 制定安全观察与沟通记录卡 | |||||||||
11.3 对直线经理和属地主管进行安全观察与沟通培训 | |||||||||
11.4 对直线经理和属地主管进行安全观察现场辅导 | |||||||||
11.5 就安全观察与沟通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电脑软件) | |||||||||
11.6 建立和更新行为安全管理和工艺安全管理审核程序与审核清单 | |||||||||
11.7 就行为安全管理和工艺安全管理进行第二方审核 | |||||||||
11.8 就行为安全管理和工艺安全管理进行第三方审核 | |||||||||
11.9 建立办公室安全审核清单 | |||||||||
11.10 实施办公室安全审核 | |||||||||
12 | 全面的伤害 和事故调查 与报告 |
12.1 评审和修订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 | 如果潜在原因未被发现并纠正的话,事故或险情将重复发生。为持续提高安全表现,必须对所有的或潜在的事故做深入的调查。有效的安全 应向员工传达各种行为偏差,这些偏差包括所有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伤害、设备损坏、材料物资损失、环境危害、公司形象的损害或业务停顿。企业必须对这些偏差进行分类、全面认真地调查,并将结果在整个企业内予以公布。通过事故调查,管理层可以确定伤害的根本原因,及时并消除它们,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 ||||||
12.2 建立新的事故分类的统计模型 | |||||||||
12.3 就事故报告、调查以及统计进行全员宣贯培训 | |||||||||
12.4 直线经理、属地主管和安全专业人员参加事故调查方法培训 | |||||||||
12.5 结合以前或新发事故事故就事故调查方法进行练习 | |||||||||
13 | 工艺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 人员 | 人员变更管理 (MOC) |
13.1 识别工艺安全关键岗位 | 人员变更管理程序必须规定操作和检维修人员为保证操作和设备正常安全地工作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对新进人员必须按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并要求书面考试合格,考试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工艺安全的原则和特性; 工艺区域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基础信息; 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 针对安全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管理还必须: 对工艺安全管理所要求的最低熟练程度进行定义; 对操作危险工艺所要求的个人技能水平进行明确定义; 对在危害性工艺岗位的人员进行现场操作熟练程度测试,并就其能力和职位升迁进行年度评审。 |
||||
13.2 建立关键岗位的技能与培训需求矩阵(结合培训要素) | |||||||||
13.3 建立保证各类装置安全运行的最低技能需求标准 | |||||||||
13.4 工艺安全关键岗位人员测试评审 | |||||||||
13.5 建立/健全相关变更管理制度 | |||||||||
14 | 承包商的 安全管理 (CSM) |
14.1 成立承包商安全分委会 | 在当今的全球企业中,承包商的管理直接反映了企业经营的良好与否。日益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多数跨国公司的经营者,为降低其承受的风险,依靠外包服务来降低其总体成本。设备保养以及重大维修所增加的工作量,甚至100%依靠承包商完成。 而当今趋势日益清楚地显示越来越多的承包商以及较缺乏经验或训练的承包商工人被雇佣从事外包工作。多数跨国公司一般使用约60%或以上的承包商劳动力。这意味着大多数工作不受业主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一般承包商存在的重大安全问题有: 由于承包商工人未接受充分的技能培训而采用不恰当的工作方法可能导致业主的员工受到伤害; 在多个承包商之间就正在进行的操作进行相互协调和配合比较困难; 没有为所有在业主的现场进行工作的每个人,包括承包商工人,承担最终的责任。这意味着所有的承包商事故和伤害均“属于”业主,即业主负责; 基本的技能可能很好,但安全培训通常不足; 当地的小承包商一般缺乏长期为制造企业工作所必需的管理和监控技能。发包公司的部门领导基本上不出现在作业现场进行“可见”的安全管理。 短期的挑战是要100%地履行合同,包括达致期望的安全业绩。从长期考虑,我们要建立一个双赢的工作关系,使双方从各自的投入中获得利益回报。 |
||||||
14.2 修订建立承包商管理六个步骤的工作流程 | |||||||||
14.2.1 承包商的选择 | |||||||||
14.2.2 合同中对承包商的安全要求 | |||||||||
14.2.2.1 制定承包商员工安全手册 | |||||||||
14.2.2.2 制定承包商安全要求范本 | |||||||||
14.2.3 承包商合同的签订 | |||||||||
14.2.4 承包商人员培训 | |||||||||
14.2.4.1 制作承包商入场培训和高风险作业的培训课件 | |||||||||
14.2.5 承包商的现场监管 | |||||||||
14.2.6 承包商的表现评估 | |||||||||
14.3 结合新项目和停产检修不断完善承包商的管理 | |||||||||
15 | 紧急响应和 应变能力 |
15.1 完善应急准备和响应计划 | 为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所制定的详细计划,要求将对人员、环境、设施或社区的影响降至最低。详细的计划规定了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和发生后应采取的有效、协调的反应措施和可调用的资源。 根据灾害可能造成的后果来分析并制定的紧急响应和应急计划,必须是经过周密思考并符合逻辑的;计划应当公布于众并确保得到充分地理解,必须由可能受到事故影响的人员和参与应急管理的人员进行演习和测试。 详细的紧急响应计划包括: 对所有的生产和工艺区域内的相当数量的所有危险、危害的后果分析; 对于所有重大致命事故的紧急响应和控制计划; 关于合适的紧急响应队伍的通知; 关于相关监管机构的通知; 逃离和撤退的路线与计划; 对于员工和外委队快速而准确的人员计数; 抢救和医疗救助; 指定主要的和备用的紧急控制中心和集合地点; 定期培训和现场演习,包括外部响应人员(如果合适的话)。 |
||||||
15.2 进行事件后果分析(结合工艺危害分析) | |||||||||
15.3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和建立危机处理信息中心 | |||||||||
15.4 就应急响应和危机管理计划进行定期演练,不断改进 | |||||||||
16 | 设备 | 质量保证 (QA) |
16.1 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包括 | 质量保证(QA)工作旨在确保工艺设备的设计考虑了工艺技术和设备基础信息和所有和工艺相关的技术。工艺设备必须按设计规范建造、正确安装,并储存合适的备用部件。 工艺安全的质量保证要素包括: 保证供应商、操作者和维护者理解设计标准。 在装配和初始安装期间,检查所有的关键设备。 使用符合设计标准的关键备件。 质量保证首先要确定一个完整的工艺安全关键设备清单,然后在装配和安装期间由内部技术人员或合格的外部咨询人员进行检查。 |
|||||
16.1.1 设备规划、设计、选型等质量保证措施 | |||||||||
16.1.2 采购物资质量保证措施 | |||||||||
16.1.3 承包商供货的质量控制措施 | |||||||||
16.1.4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 |||||||||
16.1.5 检测工具、仪表及设备的管理 | |||||||||
16.1.6 从事检验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 |||||||||
16.1.7 工程验收 | |||||||||
16.1.8 用于质量管理的相关表单 | |||||||||
16.2 建立每台(类)设备的技术规格要求 | |||||||||
16.3 建立工艺管线材料的技术规格要求 | |||||||||
16.4 建立相关组织和提供资源(信息系统)对每台(类)设备的技术规格要求进行管理 | |||||||||
16.5 结合新改扩建项目和设备材料采购对质量保证程序的实施进行跟踪评价 | |||||||||
17 | 启动前 安全评审 (PSSR) |
17.1 制定启用前安全审查管理程序 | 启动前安全评审(PSSR)是对新的或更改过的设备进行最后的核查,确保所有的工艺安全管理要素已充分考虑,设备已达到安全运行要求。检查方面包括试车、安全因素、可能的启用风险、所需进行的培训、完备的程序和检查清单,以确认以下内容: 工艺技术和设备基础信息已经更新,包括对已建立的文档的更新和操作说明书的修订; 操作和维护程序已修订; 已经对操作员和技工进行过培训; 变更管理的各个方面已全部完成,包括所有的图纸更新; 已建立机械完整性日程表、测试和检查程序; 核查小组已经签字确认“设施对于启动、操作和维护是安全的”。 这个过程是确保在该设备在被操作前,整个工艺安全 都已到位。最终的评估既包括技术,也涉及操作人员的培训。评估团队必须包括操作人员在内的各级人员。启动前安全检查是对新建和改建设备的最终验收,确认所有工艺安全的相关要素已被考虑周全,而设施已能安全地操作和维护。 |
||||||
17.2 建立启用前安全审查清单 | |||||||||
17.2.1 建立工艺装置启用前安全审查系统清单 | |||||||||
17.2.2 制定单台设备启用前安全审查清单 | |||||||||
17.3 结合新改扩建项目以及停产检修不断完善审查清单 | |||||||||
18 | 机械完整性 (MI) |
18.1 制定书面的机械完整性程序并实施,包括: | 工艺系统在启动、甚至因经济原因而中断运行时,工艺必须维持在一个最佳的状况之中。(维修保养、检查、测试、控制、可靠工程改造等)。 设备完整性包括: 书面形式的维修保养程序 机械人员的培训 维修保养、备件和设备的质量控制程序 对于关键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分析 预防性维修保养计划 听取咨询师的意见,保证机械完整性设备完整性计划必须包括所有的关键设备,例如: 压力容器 释压装置 关键仪表,尤其是安全连锁装置 应急设备 消防设备 管道和阀门 监控装置和传感器 危害物质储存罐 一个完整充分的维修保养计划对于确保工艺设备自首次安装后贯穿其整个运行寿命期间的完整性是非常必要的。 |
||||||
18.1.1 设备编号及台帐、设备技术档案管理 | |||||||||
18.1.2 备品配件定额管理 | |||||||||
18.1.3 设备操作管理 | |||||||||
18.1.4 设备维护保养管理 | |||||||||
18.1.5 人员培训及资格考核 | |||||||||
18.1.6 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 | |||||||||
18.1.7 装置、设备检维修管理 | |||||||||
18.1.8 设备的变更管理 | |||||||||
18.1.9 投运前安全审查 | |||||||||
18.1.10 异常原因及可靠度分析 | |||||||||
18.1.11 维修记录归档 | |||||||||
18.1.12 报废管理 | |||||||||
18.2 建立机械完整性工作小组,接受培训 | |||||||||
18.3 建立每台工艺安全关键设备的维护与检修规程 | |||||||||
18.4 建立工艺安全关键设备可靠度分析及预知性维护数据库 | |||||||||
18.5 对机械完整性管理程序的实施进行指导 | |||||||||
19 | 设备变更管理 (MOC) |
19.1 制定设备变更管理程序(与工艺技术变更同时进行) | 变更,即使是微小变更,也可能会造成过严重的事故。任何非“同类更换”的改变都应视设备变更,应在变更和操作之前由资质人员进行相应的评审和批准。这种变更包括非常微小的改变,例如构造材料、控制阀的实际尺寸、或者内有两相物质的管道路线。 这里提供一些必须经过授权的“同类更换”的例子: 安装大一级功率的马达或泵; 在一组释压装置上钻洞排水; 将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的部件改为普通部件; 因临时性维修保养而与工艺装置相连接。 企业内部必须完全了解“同类更换”的含义。“同类更换”指的是相关技术已被完全记录存档于“工艺技术和设备基础信息”中(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依据和材料的危害性)。 |
||||||
19.1.1 制定“同类与非同类”更换的判别条件 | |||||||||
19.1.2 就“同类与非同类”更换的判别条件培训 | |||||||||
19.2 排查现有的设备变更进行风险评估并更新工艺安全信息 | |||||||||
19.3 通过变更的效果分析,持续改进“同类与非同类”更换的判别条件 | |||||||||
20 | 技术 | 工艺安全信息 (PSI) |
20.1 制定工艺安全信息管理的程序 | 工艺安全信息(PSI)提供了有关工艺或操作方面的描述。它是识别和了解工艺风险的依据,工艺安全管理的第一步。工艺安全信息通常涉及三个部分: 工艺设计的依据 设备和装置设计的依据 物料的危害性(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给料和残料) PSI信息包对工艺危害进行了阐述,使操作人员可以在标准操作条件(即“安全操作”)的“范围”内自信地工作。这必须包括物料、设备设计和工艺设计。超出安全操作范围的后果和纠偏程序必须在PSI中明确规定。 PSI包括物理和化学参数,如原料、中间产物、废弃物、副产品、残料和最终产品的沸点、凝固点、热稳定性、反应活性、毒性、危害曝露允许值、爆炸极限、腐蚀性。而设计依据包括所有关键的安全设备清单,即含有或控制有害物质或能量源的设备以及用于应急响应的的设备。这些设备若无法运行将导致有害物质或能量源的释放、或者妨碍应急响应的运作。一旦对工艺设计或设备设计进行变更或发现新的物料危害,就必须更新PSI。 所谓对“工艺安全起关键作用”的设备清单包括“所有的管道、容器、泵、阀门、仪器仪表、泻压装置以及含有或控制有害物质或者用于应急响应的储存设备”。 |
|||||
20.1.1 制定判别工艺安全关键设备的定义和条件 | |||||||||
20.1.2 建立工艺安全信息清单 | |||||||||
20.2 制定计划补充缺失的工艺安全信息 | |||||||||
20.3 建立工艺安全信息分享系统 | |||||||||
21 | 工艺危害分析 (PHA) |
21.1 建立工艺危害分析的管理程序 | 工艺危害分析用于系统地辩识、评估和控制工艺风险。工艺危害分析包括2个部分:后果分析(CA)和工艺危害审核(PHR)。管理层通过运用完整的工艺危害分析跟进已接受建议的执行情况,并向受影响人员沟通发现的问题。 后果分析(CA)是所有工艺危害分析(PHA)的一部分。它对被审核工艺的潜在事故进行再现,选择最坏的和一些比较可能发生的情景,对其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进行估计。运用分布模型估计有毒气体(如冷却塔的氯气)的危害所造成的足以导致残废或死亡的影响范围。若是针对易爆物质的危害(如轻碳氢化合物气体),后果分析将计算对控制室或工艺结构可能产生的超压值和损失。 工艺危害审核是对各个设施切割成易于管理的工艺模块(单元)所进行的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分析,每5年至少审核一次(或更短时间,如果进行了重大变更),运用1个或多个公认的审核方法。以下是四种最常用的工艺危害审核方法: 故障假设/检查表分析 故障模型和影响分析 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故障树分析 |
||||||
21.2 对工艺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工艺安全管理和工艺危害分析方法培训 | |||||||||
21.3 建立工艺危害分析工作小组,并接受工艺危害分析主持人培训和评估 | |||||||||
21.4 结合新改扩建项目实施工艺危害分析 | |||||||||
21.5 对现有的工艺装置进行一次基准工艺危害分析 | |||||||||
21.6 制定基准工艺危害分析建议项的实施计划 | |||||||||
21.7 制定工作安全分析的管理和实施程序 | |||||||||
21.8 指导工作安全分析的实施 | |||||||||
22 | 技术变更管理 (MOC) |
22.1 制定书面技术变更管理程序 | 工艺上的改变可能使得原来的工艺危害分析失效和引入新的风险。因此,每次对已形成文件的技术进行的改造必须经过预先的风险分析,批准后方可实施。技术变更(工艺改造)是指原技术规范中因素、设备和工艺设计依据(工艺技术和设备基础信息)的变化。 “授权变更”的下列内容必须建立文本加以存档,这是至关重要的: 目的 技术依据 变更的描述 安全、健康和环保因素 操作规程中安全操作条件的变更 培训和沟通需求 时间和数量上的局限性 批准和授权 在工艺变更之前,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规程必须到位;操作新工艺之前,相关人员必须接受新工艺操作的培训才能上岗。 文件编制还必须包括工艺技术和设备基础信息的更新,尤其是P&ID图的变更。 |
||||||
22.2 排查现有的工艺流程,进行工艺风险分析并更新工艺安全信息 | |||||||||
22.3 结合新改扩建工程完善变更管理程序 | |||||||||
22.4 对技术变更程序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评估 | |||||||||
22.5 征集最佳做法,逐步完善自己的工程和工艺技术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