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先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分析报告中作为核安全对策提出,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版了《核安全文化》一书,详细论述了核安全文化,认真分析了安全文化的特征,并且提出了对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不同要求和定性指标。近年来,安全文化在我国各界引起了重视。
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所谓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由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本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发展之本,是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基础和灵魂。电力工业是提供动力的基础产业,2002年以来相继发生的美加大停电、伦敦大停电、意大利大停电事故,警示我们:电力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长期以来,安全生产在电力行业中始终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监督管理网络,先进的设备和逐年加大的安全投入,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安全生产的硬件和软件的安全保障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事故隐患依然不能杜绝,要实现“除不可抗力,任何意外和事故均可避免”的目标,很多领导和职工还是心中无数,一谈起安全生产,依然觉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何搞好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是现阶段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1 改善物质条件,提高电力文明生产水平
电力安全工作的物质条件,包括电力生产作业环境、工艺设备、管理机构、安全设施等。要改善安全物质条件,应做好2方面的工作。
(1) 增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从客观上看,生产工艺、设备的技术水平先进与否、作业环境的优劣、安全设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生产的安全,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为文明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2) 提高生产组织水平,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安全生产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工艺流程与操作环节等要素组合的结果。只有使这些组合达到科学、协调的水平,生产作业才能在安全、顺畅的轨道内运行。因此,提高企业生产组织水平,使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达到最佳,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关键。
2 丰富安全文艺产品,构建电力企业安全价值体系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会形成大量的精神产品,从这些精神产品中抽象出安全价值观念,形成安全价值体系。安全价值体系会影响职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要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出“安全第一”、“我要安全”、“我要保安全”等特征,行为方式也呈现出“自觉遵章守纪”、“主动追求安全”等趋势,可通过如下的工作途径。
(1) 借助企业文化载体,丰富安全文艺产品。通过艺术主体的创作,对企业安全工作、活动的内涵从各个角度进行表现和加工,形成丰富多彩的安全文艺作品。例如,举办以电力安全生产为主题的书法摄影比赛,以文明生产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等。由于这些文艺创作带有明显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职工易于、乐于参与,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2) 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理论研究工作。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和安全价值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电力企业安全工作的理性认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能逐步对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产生科学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安全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电力企业安全工作的研究,认真总结本公司和社会上安全工作的有效经验,学习先进企业在安全工作上的做法,推广应用安全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安全技术;在确定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经营理念时,把安全价值观纳入其中,以科学、理性的安全价值观指导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
(3) 加强电力企业安全思想政治工作。在丰富安全文艺产品和强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以电力安全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电力生产安全是职业人的个体需要,职业活动安全是个人家庭幸福的要素,安全生产体现企业的良好形象,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3 建立良好的群体行为规范和准则
安全文化的组织形态,是指安全工作的制度规范。就电力企业而言,它包括国家有关电力企业安全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企业安全的制度文化建设,目的是在职工中建立行为规范和准则,确立安全生产的保证体系。
(1) 切实执行制度。应该说国家有关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是比较完善的,大部分电力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落实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许多企业做得不够,应发挥制度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约束、调整、控制作用,做到切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