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文化>> 文化建设>>正文

谈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11月12日

  1、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
  1.1安全文化概念的由来
  “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企业开始运作,安全文化就已具备雏形,但“安全文化”的概念的正式提出,起因于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人为原因发生爆炸,造成核泄露,酿成世界性大灾难。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 在对事故进行分析和思考后,于1991年正式提出核电站“安全文化”概念,此概念迅速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同,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得到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也在部分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当时,专家们的意见就是指人们不能仅仅从自然科学技术角度来维护安全,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政策等在维护安全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需要对科技理性的副作用进行思考。
  从单纯研究技术解决安全问题到安全文化研究是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安全理念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设计、成本核算、以产品状况解决冲突转到安全价值和关注安全的过程上来:健康安全在决策过程整体中的统一;管理者应对所辖范围内的健康、安全负责;员工应该参与决策和问题解决;健康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关注长期计划、便利条件、工作过程分析,同时也是员工的“可靠专家”。具体地说就是:安全需要人人负责、全民共建;安全需要预防;安全是管理组织上层与下层职员的互动构建的;安全更主要的是一种理念、意识的形成;安全需要制度建设和制度约束等等。安全文化的这一转变,实际就是要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纯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走预防为主之路。
  1.2安全文化定义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与实现。”
  美国杜邦公司认为“安全文化是组织和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组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中将企业安全文化定义为“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
  安全文化定义目前有十几种,还在进一步深化发展。归根结底,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可以浓缩成两点:一是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二是培养员工做出正确的安全决定的能力。
  2、企业为什么要建设安全文化?
  2.1 安全文化的功能
  杜邦公司是全球化工行业巨头,在实现年收入300多亿美元的同时,还以不同凡响的安全业绩闻名于世。杜邦有“两个10倍”的超凡安全业绩,即:杜邦的安全记录优于其他企业10倍;杜邦员工上班时比下班后还要安全10倍。
  杜邦是怎样实现如此惊人的安全业绩的?1802年,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特拉华州的E.I.杜邦在白兰地酒河边买了一块地,开始建造火药厂,这是杜邦在第一个100年里的主要业务。特殊的行业造就了杜邦对安全的高度重视。杜邦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出安全制度的公司。1812年它就明确规定:进入工场区的马匹不得钉铁掌,马蹄都用棉布包裹,以免马蹄碰撞其它物品产生明火引起火药爆炸;任何一道新的工序在没有经过杜邦家庭成员试验以前,其他员工不得进行操作等等。杜邦公司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产品供应商之一,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引以为傲的安全文化。杜邦把其安全文化经历归纳为4个发展阶段:自然本能阶段、严格监督阶段、自主管理阶段、团队管理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自然本能阶段。此阶段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高级管理层很少参与,安全承诺仅仅是口头上的,将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安全完全依靠人的本能;员工以服从为目标,害怕罚款而遵守安全规程。这个阶段事故率很高,事故减少是不可能的。
  第二阶段,严格监督阶段。此阶段企业已经建立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统和规章制度,各级管理层知道自己的安全责任,并作出安全承诺。但仍然没有重视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员工仍处于从属和被动的状态,害怕被纪律处分而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制度没有自觉性,只有依靠严格的监督管理。此阶段,安全业绩会有提高,但要实现零目标,差距还很远。
  第三阶段,独立自主管理阶段。此阶段企业已经具备很好的安全管理系统,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负责,员工已经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熟识的安全知识,并对安全作出承诺,已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把安全视为自身生存的需要和价值的实现。此阶段事故率明显减少。
  第四阶段,互助团队管理阶段。此阶段企业安全文化已达到极高水平,员工不但自己注意安全,还帮助别人遵守安全规则、提高安全业绩,实现经验分享,员工将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进入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此阶段,安全事故率趋于零。
  杜邦的经验表明,优秀的安全文化确实能够使企业实现零事故的目标。究其原因,安全文化是一项具有强大功能的软管理工具,能起到传统管理不能达到的效果,是一种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
  1)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员工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企业所提倡、崇尚的内容,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将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
  2)安全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当企业安全文化价值观被员工认同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有违背安全文化价值观的现象将被排斥。
  3)安全文化具有激励功能。企业安全文化能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安全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对人的激励不是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引导,它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为企业安全竭尽全力。
  4)安全文化具有约束功能。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制度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它通过文化的功用使安全信念在员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员工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它使员工自觉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
  5)安全文化具有调适功能。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帮助新进、换岗员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减少因工作变动或变革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应,从而减少不安全因素。
  6)安全文化具有辐射功能。安全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不仅会在企业内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也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甚至促进社会安全文化发展。
  2.2 建设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特别是化工等高危行业的企业有建设秀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一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企业安全文化处在杜邦企业安全文化模型中的第二阶段,个别企业甚至处在第一阶段,主要表现就是员工处在“要我安全”的境界,安全监管难度很大,可谓“防不胜防”,事故发生率很高,企业负责人感觉“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能够通过文化的力量,温和的、潜移默化的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使员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从而规范员工行为,弥补安全管理工作的缺陷,推进安全管理上台阶,降低甚至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不仅会使企业的安全环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能使员工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也会带动与安全管理相适应的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工作的平衡发展,这对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等都将大有裨益。
  三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需要。
  随着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的需求从物质到精神,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衣食住性,对健康、寿命、情感、尊严、道德、个人价值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无论企业内、企业外,人们对企业保健、安全、环保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企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内部员工还希望人格得到更好的尊重,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现有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已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只有建设更加优秀的安全文化才能跟上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
  安全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文化的影响力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安全文化同样决定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安全水平。综观国内外安全生产的发展历程和实践证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实现自我约束、规范管理,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最佳途经、最终方式和最有效的保证,必须紧抓不放。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