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生产事故的发生虽然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化工作为高危行业,其产品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引起烫伤、着火、爆炸等事故,强化安全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是搞好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实践证明,安全工作评价考核和危险点分析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方面成效显著。真正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只有依靠安全文化的培育,营造一种良好的安全氛围,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管安全”的局面,才能真正将安全工作做好。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员工安全文化来促进安全工作。为了强化安全文化氛围,突出安全文化“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作用,在安全管理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想方设法把制度“硬管理”向文化“软管理”转化,极大限度地推进文化渗透力度,制作或引进安全管理电视专题片,进行企业宣传教育。通过定期在企业开展以“检查一起安全隐患、纠正一起违章行为、提出一条安全合理化建议、做一件预防事故的实事、班前会分析一次事故教训”为内容的“五个一”竞赛活动,收效良好,反响强烈,激发员工自身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热情,给安全工作注入了活力。
二、规范员工安全行为。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关键就是以制度规范员工行为,用生产方针(防事故、保连运、抓管理、促效益)指导工作实践。首先,要求企业从制度建设入手,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激励人。抓制度建设,一是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真正让职工既会按规程操作,又能让职工熟练掌握;二是厂与各科室、科室与各班组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人人有责任;三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从安全管理上堵塞漏洞;四是建立安全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管理有序。其次,在贯彻落实上下工夫,与健全制度、机制相比这一点更加重要,也是抓好安全建设的薄弱点和工作着力点。制度制定好后,是否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关键看制度有没有执行力,激励机制是否能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约束机制是否能够约束职工的不安全行为。
三、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化工装置具有危险性的特点,因此,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技能是最迫切、最重要的一项长期工作。为了做好装置安全生产工作,必须抓两个方面,一是抓好班组长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班组长是班组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是安全生产一系列规章制度执行和落实的关键环节,生产任务的完成、安全质量的提高、现场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等都与班组长决策组织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班组长的选拔、培养、使用作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发展的需要。二是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班组自我安全操作能力。针对“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等问题,下大力气抓员工培训。通过培训,培养一支安全意识强、操作技能好、管理水平高的职工队伍。树牢安全生产、培训先行的意识,建立培训制度,制定长远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精密组织,严格实施。
四、安全要纳入精细化管理。安全工作也要做深、做细、做严,纳入精细化管理之列,建立起一套精细化的安全管理运行模式,抓住安全生产这个重点,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达到源头治理之目的。具体的就是各项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比如化工操作、设备检修、日常安全管理方面,尽可能使这些工作形成闭路循环制度。一是巡回检查制度。规定各类人员的巡检时间、巡检内容,发现的隐患以联络单的形式下发至针对性的单位、班组、责任人,在限定时间内整改,暂不能整改的要有防范措施,形成隐患有人查、有人管、有人整改的良性循环管理氛围,确保隐患排查及时,处理隐患及时,使安全工作形成闭路循环,促进稳定运行。二是首问负责制。接受工作的科室、人员即是负责单位和责任人。这些举措的实施,最直接的是避免了工作脱节,杜绝了推诿扯皮,确保了时时有人管、事事能管好,实现了安全工作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