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民航机场行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民航局公布的资料,截至2009年底,我国境内民用航空机场共有166个,机场行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0亿元,利润总额30亿元,旅客吞吐量比上年增长19.79%,货邮吞吐量比上年增长10.85%,飞机起降架次比上年增长15.12%。
统计数据是振奋人心的,在这些数据中,有一类机场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中小机场。在所有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共有115个,占机场总数将近7成,它们都属于中小机场。近年来,中小机场的生产经营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常年亏损、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状况一举转变成为客货吞吐量爆发式增长、生产经营持续向好的局面。在中小机场欣欣向荣的生产形势面前,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协调好“快速发展”与“持续安全”二者间的关系。
中小机场要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必然要面临加大安全投入的问题,尽管近年来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以及民航局配套资金都加大了对中小机场的扶持力度,但是这些资金对于众多中小机场安全投入的历史欠账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中小机场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善安全生产硬件条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中小机场要维持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更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思路,在努力改善安全生产硬件条件的同时,着力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用良好的“软环境”来弥补硬件条件的不足,做到向文化要安全、向管理要安全。
“人为因素”的理论指出:单纯的技术设备进步并不能完全避免航空事故或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这是因为,一切有关航空安全的措施最终需要从业人员的行为来落实,民航企业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才可以把从业人员的行为控制在企业预期的目标上,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行。因此,各中小机场应当将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积极的安全文化环境,使中小机场的安全生产走上良性循环。
中小机场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民航企业逐渐意识到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加强了各自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民航安全生产水平。在这一点上,大型的民航企业走在了前面,而中小企业却比较落后,尤其是中小机场的安全文化建设状况不容乐观。笔者将目前我国中小机场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归纳为两种类型:“放任化”和“形式化”。所谓“放任化”是指:很多中小机场在安全生产中根本没有意识到安全文化的存在,或者虽了解安全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但却误认为安全文化是不需要人为来建设或改善的,是管理水平提升后水到渠成的东西,任其自生自灭。所谓“形式化”是指:有的中小机场已经认识到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全民动员来盲目搞活动、作宣传,使得安全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走过场、喊口号”的层次,不仅达不到应有效果,反而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为什么中小机场在安全文化建设的问题上会存在“放任化”和“形式化”两种状况,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小机场对于安全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内涵认识不清。大多数中小机场对于安全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下4个误区是最常见的:
误区一:安全文化一定是好东西,它是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层次的管理手段。但是目前中小机场无论在安全生产硬件条件还是在安全管理水平上都仍然处于较落后的状况,因此,在中小机场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好高骛远。
误区二:安全文化是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属于思想和精神范畴。因此,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无非就是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加大对于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
误区三:企业已经建成了完善的安全 (SMS),这对维持和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起到了绝对的保证,因此,企业的安全文化状况并不是太重要。
误区四: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经历很长的周期、开展很多的活动,因此,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比较多的资金投入。
以上这几个误区在中小机场中普遍存在,很有代表性。针对目前中小机场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些误区,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安全文化这一概念进行重新认识。
对安全文化的再认识
为了更好的理解安全文化,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内为绝大多数员工所认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绝大多数员工持有的员工意识、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软”现象,体现了一个组织的“软”实力。
安全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亚文化,因此,它包括一个组织对于安全问题的认识、态度和行动。它反映了组织内的个体、团体乃至全体是如何理解安全、重视安全并且实现安全的。简而言之,安全文化就是一个组织对于安全问题是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做的。
在一个企业中,安全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察觉到它。安全文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消极的安全文化和积极的安全文化。在一个消极的安全文化下,“保证安全第一”仅仅是一句口号,企业内的领导以及员工对于安全承诺往往言行不一,领导和员工对安全的信念以及行为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得不到反映,已反映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风气盛行,安全评估、安全学习流于形式。在这种企业中,安全形势看似平稳,实际上隐患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而在一个积极的安全文化下,“持续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企业的安全体系内所扮演的角色,各级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对于安全承诺言行一致,企业内无论阶层高低都乐于探讨与安全有关的话题,企业在确定目标、举行会议、开展活动、制定经费预算、决定经费投入等方面始终将安全主题放在首要位置,企业鼓励一线员工报告在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对于及时、准确报告重大问题的员工予以肯定和奖励,同时,企业中的学习氛围浓烈,员工对于安全领域内的管理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积极的安全文化应当至少具备以下特征:最高领导层重视安全并做出安全承诺;开放的沟通与交流氛围;公正的环境;企业内全员参与;企业内崇尚持续学习;高效率的决策过程;强有力的执行力;流畅的报告、反馈与持续改进过程。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安全文化主要由四个重要的子文化构成,分别是“报告文化”、“公正文化”、“弹性文化”和“学习文化”。
1.报告文化:营造一种氛围以鼓励企业内各阶层、各岗位的员工向企业报告他们在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问题与安全隐患。
2.公正文化:对于违反规章标准的员工,无论其职位和岗位都要坚决惩罚、决不姑息。对于在安全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员工要予以褒奖并积极宣传。真正做到褒善贬恶,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