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春暖花开,我们又迎来了公司今年的安全环保活动月,每一次的安全环保月活动,我们都力求使广大员工通过该活动,增强自身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事实表明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公司的要求和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去完善。
各位员工在你们辛勤而又忙碌的工作中,请不要忘记离开家中时父母、妻儿深情的目光,他们的目光中,体恤着你们工作的艰辛,也包裹着一个最大的心愿--盼望你平安回家!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事故是因个人的一时疏忽、麻痹大意或者盲目蛮干而酿成惨祸。这就需要大家时时、事事、处处做到自己保护自己,常想想自己的操作是否符合安全规程,看看自己的作业场所和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看看登高作业时是否做好牢固可靠的安全保护,一时的放松,可能酿成大错,甚至终身遗憾。还要常想想身边其他员工,看看他们是否符合安全生产,一个相互提醒,可能化险为夷。
事故源于麻痹,事故总是围绕着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忽视安全,将要付出沉重代价。"事故"这个恶魔,断送了多少人的事业和生命,让多少家庭失去了亲人。当我们看到父母因失去儿女而呆滞的神情时,当我们看到因妻子失去丈夫、丈夫失去妻子而悲痛欲绝的哭喊时,当我们看到孩子因失去父母而孤苦无助时,哪一颗心不感悲痛?哪一颗心不在流泪?同志们:你们肩负着做丈夫、做妻子、做儿女、做父母的责任。当你们走上工作岗位时,请别忘了身后父母的叮咛、妻子的嘱托、孩子的呼唤。为了你和家人及他人的幸福,请时刻记住"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下不为例!"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人往往是事故的肇事者,在事故致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占很大比重。即使是来自物的方面原因,在物的不安全状态之后也往往隐藏着人类行为的失误。同时,据相关事故案例统计80%以上的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因此,理论和现实共同表明,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
人是有思维的劳动者,其行为取决于人的心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大多是一些不安全的心里因素。因此,提前了解员工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心里进行预防和矫正,克服作业中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生产安全的影响,从而消除事故隐患,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
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
根据安全心理学的分析,导致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
侥幸心里
明知道那样做会有危险,但又认为不一定会出事,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产生侥幸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和"小概率事件"的误导。在一些从未发生或多年未发生事故的生产部位和环节上,较容易出现以所谓"老经验"为定式的操作行为,人的危险恐惧心理减弱,从而强化不良心理,形成错误积累,进一步放松警惕,发展为胆子更大、频率更高的违章,最终酿成事故。
逆反心理
某些特定情况下,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或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反的对抗心理状态。在实践中,有些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责代教、以罚代管,导致职工工作热情不高、反感、不服气,也是逆反心理的致因。
麻痹心理
安全警觉差,自以为绝对太平,满不在乎,麻痹大意的心理状态。人们之所以不自觉地表现出麻痹心理,一是由于从事重复性的工作,习以为常,忽视隐患;二是在从事一项工作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丧失戒心;三是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及时发现反常现象,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束手无策;四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
逞能心理
自以为能干,自我表现,不在乎是否违章,视冒险作业为个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其表现特征为:一是好胜,喜欢到处逞英雄;二是爱与人打赌,不计后果;三是曾经有违章行为而未酿成事故的经历;四是为争取时间,将安全生产的要求置之度外,只顾眼前得失,不顾客观效果,固执蛮干,不听劝阻。
从众心理
自身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和识别能力作出判断的一种心理,也就是俗称的"随大流"。由于从众,一些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和动作很容易泛滥成灾,从而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
省能心理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总希望较少的能量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省能心理主要表现为嫌麻烦、图方便或者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由于省能心理作祟,操作者可能忽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骤或不使用必要的安全装置从而引起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