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子能委员会(IAEA)最早提出的安全文化即核安全文化认为:核能的安全利用需要安全文化作为坚实的安全基础。把安全文化看成是超越一切观念上的东西,体现了“安全至上,安全第一,一切服从安全”的思想。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核能的开发至今,核能发电技术不断完善,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和应用,在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个发电反应堆。据一些专家说,21世纪的前30年,核电总量将超过世界总发电量的30%。
从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各国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应该更加强调人因工程、事故管理、应急措施的重要作用。从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两起事故教训中,人们领悟到,事故原因不单单是设计上的缺陷,人因问题(个人和组织的管理失误)不能忽视,认为应该提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考虑,方能保证“安全第一”。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审查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提出:这是一种野蛮的运行操作,为了完成汽轮机试验,违反操作规程,不顾反应堆将进入不稳定状态,眼看着要发生事故,却还想碰运气把试验做完,最终酿成一场人为的核灾难。呼唤核电厂要文明生产,要有“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有教育和纪律。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出了“安全文化”,1988年,在其“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把“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基本管理原则,它实现安全的目标必须渗透到核电厂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中,这种贯彻始终的安全思想是安全文化的关键要素。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的《安全文化》正式出版,并对安全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重视。”这个定义把安全文化与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和思维方法以及单位的工作作风联系在一起,强调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个人的问题;同时牵涉到处理所有核安全问题时所应有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应采取的正确行动。
当然,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出来的安全文化,实际上是指核安全文化。根据核电厂的运行特点和核能的危险性,必须在绝对安全的条件下,即在设计上、管理上、国家保证体系上、事故应急处理上,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来保证实现核能的安全利用,必须坚持安全的,不伤害人民,不危害环境和财产的原则。之所以把安全文化定义为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说明安全是核电至高无上的,压倒一切的东西。而用“安全文化”既抽象又实际的内容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通过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有必要的体制和管理方法,有良好的核设施和专用安全设备,有制度、法律、法规和标准,仍然是不够的,还涉及核电站领导和全体员工对安全问题的态度,包括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对事故有高度的警惕性、科学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来履行所有的安全职责。这种工作态度、思维方法、敏锐而正确的判断能力及单位的工作作风,涉及单位的领导和决策人,涉及管理层和管理人员及直接操作者个人。安全文化是个人与单位都共享的价值感,对核安全是极其重要的,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可以说安全文化是核电厂所有人员对安全所持的态度及对安全性认识方法的总和。首先要求核电厂高级领导(决策人)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制定安全政策并以身作则,对员工加强培训,养成遵纪负责,勤学好问,协作和交流的作风,有正确的思考方法和判断能力,对事故有适应能力和妥善处理的应急能力。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想法、能力和行为的综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