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徐德蜀先生侃安全文化
作者:张沉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3月07日
徐德蜀
1939年生于四川资中,1963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专职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中国安全科学技术学报》主编。先后主编、合编了《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现代安全卫生工程系列丛书》、《安全文化新论》、《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中国现代安全管理新编》、《安全文化百问百答》等著作。
“事故频发多为人为失误所致,正确的思维方法和
丰富的科学知识是减少事故的重要因素”
我是从1991年开始研究安全文化的。为什么要研究安全文化呢?从国内发生的大量事故伤亡分类统计看,同类事故总是反复发生。根源何在?经过对事故案例研究发现,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失误引起的,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低,通俗说就是工人有章不循,定出的制度、规程等于一纸空文,出事就不意外了。反过来想,如果大家都掌握了安全知识,很多事故是能避免的。所以,想管理好安全生产,只靠法律法规、只靠好的设备、只靠管理本身还不够,关键在于管理好人,教化人、激励人、塑造人。人为失误的问题归结起来是素质问题。要改变事故多发的现状,就要改变人,想改变人首先要改变人的思维方法,提高知识能力,文化方式是改变人思维和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才能正确判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会大大减少人为失误。基于这些想法,我决定研究安全文化。
1993年10月,在中国安全文化历史上是重要一页。那年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研讨会暨全国安全科学技术交流会在中国成都召开,会议期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和《警钟长鸣报》双方主编决定,从1994年1月开始,在《警钟长鸣报》上开辟《安全文化月末版》,开始在中国开拓安全文化建设。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开始了安全文化的研究。
“只有当安全成为人类的一种自觉需要时,
它才凸显出文化的真谛。”
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通过非生物学的方法获得传播。通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和规章制度,通过语言文字和艺术,通过信仰、习惯和风俗,最全面、最有效地影响着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人几千年都没有读懂的两张图“河图”、“洛书”(最近可能被内蒙古的一专家破解),它蕴含着游牧时代的安全文化,也是远古人类安全行为特征的标志之一。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有两种形式:一是条件反射;二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及其对象化。只有当安全成为人类的一种自觉的需要,人的行为不再表现为条件反射,而是一种思维的对象化时,才凸显出安全文化的真谛。安全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使人追求安全、健康的生活。现在国内外许多安全生产做得出色的企业,他们的安全文化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形成了良好的自律安全生产氛围,安全生产已成为全员的需要。现在讲安全,强调法规制度或罚款惩戒为多,如果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提到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做不好的。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安全文化水平
仅处于局部有知的阶段”
文化是靠渗透潜移默化地发生影响,安全文化也一样。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无知到局部有知,再到系统有知。安全文化刚开始传播,可能不会马上见效。但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无知到局部有知、再到系统有知,到那时我们就会受益,并且通过传播载体留给后代,使他们变得聪慧,受益于先辈。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的安全文化尚处于局部有知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文化理论体系。要推动安全文化在中国的发展,需要社会更多人来关注。其实安全文化是可塑造的,不要把它想得过于神秘,就像通过教育、启发、指导、培养和训练,使一个本科毕业生塑造成一个硕士生、博士生一样。我觉得应把我国安全文化宝库好好地挖掘,使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受益。核电站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工作的一个典范,如果其他行业都能像核电站做得那么好,事故会少很多。
“人、机、环的关系中人是最难控制的要素,
人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差异很大。”
安全生产要素说起来简单,就是“人、机、环”三要素。安全管理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调整,使不安全行为的人和不安全状态的物避免接触,以防止事故发生。例如修公路时设置“行人请绕行”警示牌,就是调整和控制“人、机、环”三者的关系,使人绕开危险环境,以免发生意外。
在“人、机、环”的关系中,人是最不好控制的要素,因为人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差异。同时,人的行为受环境影响。例如在香港过马路,红灯亮了一定没人过,大家规规矩矩一起等红灯。香港人来内地也是过马路,遇上红灯时,看见许多人仍不停地通过斑马线,他也耐不住了,觉得自己挺傻挺怪的,也就跟着大家闯过去了。可见,环境对人影响有多大。如果企业注重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大家互相影响,就会减少事故。
“安全文化旨在珍惜生命、关爱大众的
身心安全健康,倡导安全自律。”
我不完全赞同马斯洛的观点:先解决肚子问题,再解决安全问题。实际上,安全是生理需求的前提,没有安全保障,也无法完成生理活动和生命的延续。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背景下,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格,珍惜生命。还用那些落后的生产方式,让无知的农友牺牲生命去从事风险大、毒害重的作业,是为法律和公德不允许的。有人发表过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伤亡事故高发是必然的,似乎是合理的。这种以牺牲劳工生命换取经济发展是血腥的,违反国际公德。不能让愚昧落后的悲剧再重演,要按新的文化观点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
企业单靠被动的硬性管理是不科学的,要有人性化柔性管理,注入人文关怀,尊重人权,珍惜生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安全生产责任感。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自律性在于他(她)的文化水平,在于他(她)的思维方法,在于他(她)的行为习惯,而有的企业在管理中,动不动就扣奖金、扣工资,造成上下不和谐,极不利于调动大家积极性。安全文化的重要目的在于激发人关爱生命的自我防护意识,调动人们自律安全的积极性。
“给人学习、提高的机会,
使人人懂得关爱别人、关爱自己。”
“安全文化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文化早在原劳动部时就被列入“九五规划”,这对从事安全文化的人来说是一种鼓励,是对安全文化工作的肯定,也属于安全科学理论创新的内容。最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继续推动安全文化的发展,组织人编写了《安全文化新论》,又将安全文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安全文化传播会给人以学习、提高的机会,使人人懂得关爱别人、关爱自己,尊重别人,同时认清自己的价值。陕西彩虹集团一建厂就提出“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他们的安全文化建设做得很好,值得推荐和推广。他们提炼出的安全文化理念、目标、口号、安全意识、风尚和氛围深入到每个人的脑海中。但现在有些企业标榜自己安全文化做得很好,写了很多文字、规章等等,实际上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生产效率高,安全事故少呢?就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他们在工人的生产技能和安全技能教育和培训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科技知识水平普遍较高,有很好的工业安全文化氛围。现在我国煤矿招了大量农民工,农民是从农业生产直接转到工业生产,他们的习俗和意识还没有转过来,依然保留着故有习惯。国家规定不许带明火下井,可有的农民工为了抽烟还是把火柴藏在袜子里把火带下去。甚至有时农民工发生逆反心理,你越不让带火我越带,你越不让抽烟我越抽,到井下为了不让监视探头发现有人抽烟,他们用泥巴把探头糊上,这就是安全上的无知和愚昧。
“提高人的安全技能、知识迫在眉睫”
我们的安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例如消防安全,关键因素在于人们防火技能和防火知识。真正起火就是几秒钟的事,遇到火灾就能看出人的防火知识和技能有多少。
一次在九江开会,一天半夜,我们住的旅馆对面的百货大楼因荧光灯过热引起火灾,当时值班的三个人发现后立即分工,第一个人打电话报警,第二个人拿灭火器灭火,第三个人去开窗户把易燃物扔出去。方法是正确的,但第一个人打电话打了几分钟也不通,因为那几天九江地区电话号码升位,这人就在“119”前面也加位,你说该多糊涂,就这样把时间耽误了。第二个人不会用灭火器,怎么都打不开灭火器,火已烧起来,急得他团团转,最后把灭火器扔进火里。第三个人刚要打开窗户向外扔东西,外面突然刮来一阵强风,结果烧得一塌糊涂。这三个人的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太差,如果平时进行过消防演练,肯定不会这样。
“安全文化事业应该是公益性质的事业”
安全文化最重要的一条是靠宣传教育。安全文化需要有人传播,需要有部门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如果有一天,人们可以像发达国家那样随意索取安全资料,无偿获得安全文化报刊杂志,那么安全文化就很自然地达到了一个较高境界。国外已经做到了,我国的安全文化还被束之高阁,只为少数人服务。安全文化事业应该是公益性质的事业,例如安全减灾防灾,一方面政府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做贡献。
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关心人、体贴人、尊重人,这是安全文化的人文特征。如果人们推崇“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理念,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全、稳定,更加健康与文明,不是有首歌曲唱道:“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嘛!从我们这代开始,倡导、弘扬、塑造安全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肯定会有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创造安全文化,也一定会受益于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