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安全意识,狠抓安全知识、技能的落实,确立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实行领导值班制度:实施交接班登记制度,确保24小时不离人。
安全隐患检查制度。由安全办负责对全校安全消防等隐患每周普查一遍,对发现的隐患,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报校长审批,对隐患部位的管辖处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验收销账。
保安队巡逻制度。每天安排巡逻,确立夜间巡逻刷卡制,加强重要部门空当期间的值班。
消防培训制度。每学期至少一次,包括消防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消防知识培训后进行笔试测验,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考。
确立疏散设施管理制度。消防设备管理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用火用电管理制度,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制度,消防救援组织制度,灭火应急预案,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剧毒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大型活动安全预案申报制度,消防值班制度,以及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食堂等重点部门的消防安全岗位责任制,食堂与宿舍均要有成套的安全管理制度等等。
当然,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才能发挥其作用。制度文化的内涵是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既要严抓落实,确保制度的刚性执行,保证各项工作令行禁止,其更深层次的涵义是要强化安全意识、开发安全管理的智慧。只有当安全就是教学质量,安全也是生产力的意识,“隐患险于明火”的认识论、“防范胜于救灾”的方法论等观念根植于师生的大脑,并成为自觉行为时,其管理的机制才是高效的。
2.建设“六大校园”,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引力场”
积极响应市教委的号召,努力建设“六大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这“六大校园”形成的合力就像地球的引力场作用于地球上的每个人那样,将这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用于每一个人身上,控制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并将影响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如果一个学校建立起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不论管理者还是一般教职工乃至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校园安全文化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校园安全文化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凡是脱离校园安全的行为都会被这支手拉回到校园安全的轨道上来。
3.促进教育观念、行为转变,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对课堂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促进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发挥课堂
的主渠道作用,已成为新课改条件下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校园安全文化在具体学科中的大渗透,不仅仅局限于活动课中,还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比如体育课,教师上课前要做好1分钟的安全思想教育,带领学生做好5分钟的准备动作。注重体育安全与卫生,倡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并且做到勤饮水、勤洗手、勤洗脸。
再比如学科考试,一次没有考好就灰心丧气,甚至跳楼自杀,这是少数学生抗挫折能力太差的表现。因此,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耐挫能力,倡导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学校每年可对全体学生开设专题课,进行心理健康、卫生知识、法制知识等讲座,进行网络
、耐挫能力的教育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师生的情操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创设开放、灵活的校园文化环境,发展学生个性,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如我校开展征集“请拟一条以‘食品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学生反响如潮,写出许多内容健康、语言丰富的广告词,它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文化氛围,摒弃了那种一味靠输灌的被动依赖
和安全宣传为手段的“消防式”校园安全策略。
5.构建三个结合,形成校园安全文化管理定则
(1)教育与检查相结合
安全工作,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上”的牢固观念。如饮食安全工作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平时购买食品要注意观察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餐厅要每天打扫两次,另一方面由总务处、工会牵头,由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食堂、小卖部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并作好有关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分析和预防相结合
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客观存在,不可高枕无忧。每隔一段时间,要对安全工作作认真回顾与总结,对于做得好的方面及时表彰,不足的方面及时分析各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并交校行政会讨论,一旦形成意见,及时反馈给师生,做到有的放矢,防止事故发生。
(3)健全制度与以班级为抓手相结合
抓安全关键点在于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是抓好此项工作的突破口。德育教师分工管理制度,晚上查铺制度、读报课为
课等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安全工作的落实。
综上所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必须领导先行,层层落实;多管齐下,求深求实;从严治标,重在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