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检测评价人员安全试题

  
评论: 更新日期:2021年12月28日

7.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危害、预防与控制措施有哪些?

①粉尘的性质:

为了有效的控制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必须掌握粉尘的性质,以便根据卫生的要求,结合产尘源特点和生产工艺,有针对性的采取防尘措施。

粉尘的分散度:粉尘是由粒径不同的尘粒组成,粉尘的分散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粉尘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粉尘中微细颗粒占的百分比大,表示分散度高,粗颗粒占的百分比大,表示分散度低,分散度高的粉尘不易被除尘器捕集。

粉尘的密度:指单位体积内粉尘的重量

粉尘的粘附性:指粉尘尘粒间相互凝聚的能力,粉尘的粒径越小,粘附性越强。

粉尘的荷电性:由于尘粒间的摩擦、碰撞和吸附使粉尘具有荷电性。

粉尘的湿润性:粉尘是否容易被水湿润,对除尘器的效能有很大影响

粉尘的燃暴性:有些粉尘(如镁粉、炭化钙粉)与水接触后会引起自燃或爆炸,有些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若存在着能量足够的火源,也会引起爆炸。

②粉尘的危害:

对人体的危害:生产过程中,有尘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能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尘肺病是无法痊愈的职业病。此外,部分粉尘还可以引发其他疾病,如造成刺激性疾病(沥青烟尘、石灰、皮毛引起的皮炎),急性中毒(如铅烟、锰尘等),致癌率增高(如石棉、放射性物质粉尘)。影响粉尘的致病因素:粉尘的沉积量、粉尘的致病性、吸入量。1)、粉尘在肺泡里的沉积量是发生尘肺病的首要条件,粉尘粒径越小、表面活性越大、所带电荷越多、越容易在肺泡内沉积。2)、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不与其他元素化合物结合在一起的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发展越快,危害越大。3)、粉尘的吸入量,作业场所中粉尘的浓度越高、有尘作业的劳动强度越大、接触粉尘的时间越长,粉尘的吸入量就越多,越容易得尘肺病。

对生产的影响:(1)、对产品的质量、精度的影响(2)对设备的影响,增加转动部件的磨损,(3)造成材料的消耗等

对环境的影响: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③生产性粉尘尘源分类

根据尘源产生特点及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通过对现场的观察,归纳为3类:1、机械振动性产尘:由于机械振动,使机械设备内、外产生压力差,而造成粉尘飞扬。如卧式破碎机进料口和卸料口。2、机械高、低速旋转型产尘:机械部件的旋转带动风速,使周围空气形成旋转气流,造成粉尘飞扬。3、物料运动型产尘:物料借助自身的重力,由上而下坠落,造成的粉尘。

④预防与控制技术

防尘对策需要对工艺、工艺设备、物料、操作条件、劳动卫生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综合对策。综合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技术措施是关键,是控制、消除粉尘污染源的根本措施,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是技术措施的保障。防尘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宣传教育、技术革新、湿法防护、密闭尘源、通风除尘、个体防护、维护管理、监督检查。最终落实到八字方针,即“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⑤粉尘危害的主要行业

矿山开采:生产性粉尘主要有矽尘(游离二氧化硅)、煤尘。井工开采采矿工序落煤、装煤、运煤、支护和顶板管理;掘进工序凿岩、爆破、装岩、运输和支护;运输产生的粉尘。露天开采工序凿岩、爆破、粉碎、运输。此外,还存在高温、噪音、有毒有害气体等职业危害。

制造加工:主要危害是电焊作业,包括粉尘、有毒气体、高温、电弧光、高频电磁场。电焊烟尘的成分因使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焊条由焊芯和药皮组成,焊芯除大量的铁外,还有碳、锰、硅、硫和磷等;药皮内材料主要有大理石、荧石、金红石等。

(3)生产性毒物危害预防与控制

①生产性毒物的概念

生产过程中生产和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和废渣中存在,其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②职业中毒发病过程的病型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慢性中毒,毒物长期、小量进入肌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毒物的蓄积作用引起的。

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③常见的职业中毒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有机溶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高分子化合物中毒、农药中毒

④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治理措施

生产过程中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

密闭、通风排毒系统、局部排气罩、排出气体的净化、个体防护。

8.以下几个行业的职业中毒危害有哪些?

(1)油漆作业: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是吸入了有机溶蒸汽,各种油漆都是由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有少量二甲苯,侵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有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中的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

(2)粘胶剂:粘胶剂是把材料粘合在一起的物质,其具有应用广、简便、经济、效益高等许多优点,目前,我国粘胶剂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经主要从木材加工、建筑和包装等行业扩展到了服装、轻工、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电子电器、广告宣传、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邮电、仓库等领域,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化工产品。粘胶剂的种类很多,按化学组成和性能分为高分子类、纤维素类和蛋白质类,危害包括皮肤损伤、刺激作用、窒息、肺部疾病、神经系统影响、生殖中毒、肝脏损伤、心血管损伤、造血系统损伤、致癌性。

(3)机械制造:主要有铸造车间的生产性粉尘,高温及热辐射、有害气体,如熔炼金属与浇铸时产生一氧化碳以及噪音等。锻造车间的高温及热辐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有害气体以及噪音、振动等。热处理车间的加热炉的高温及热辐射,高频电炉可造成高频电磁场危害。金属和矿物粉尘、焊接、电镀及喷漆涂装等作业。

(4)木制家具:木质家具制造主要有以下六道工序开料、拼板、加工、打磨、喷漆和晾漆。其中,开料、加工、打磨三道工序会产生大量粉尘和噪声;拼板、喷漆、晾漆三道工序会产生大量化学毒物。木质家具制造企业作业现场存在的化学毒物。一般存在31种化学毒物,其中高毒物质4种,主要是苯、甲醛、苯胺和二异氰酸甲苯酯;一般毒物27种,主要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乙酸丁酯、氯甲烷、甲醇、丙酮、乙酸乙烯酯、乙酸乙酯等。

9.以下几种物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1)苯:属于致癌物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能够引起头晕头痛、昏迷抽搐、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甚至死亡等。?

(2)甲醛:属于致癌和致畸物质,对人体各种细胞均有损害作用。能够引起头痛、心悸、支气管哮喘、肺水肿、口鼻腔糜烂、鼻咽癌等。

(3)苯胺:主要损害造血系统、泌尿系统。能够引起溶血性贫血、膀胱炎、肝炎、尿道癌、前列腺癌等。

(4)二异氰酸甲苯酯:主要损害呼吸系统,能够引起紫绀、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等。

10、煤气中毒的急救措施

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让病人仰卧,解开衣领和紧身衣服;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立即就医。

11、甲醇中毒的急救措施

答: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 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12、中暑以后怎么办?

答:⑴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⑵对于重症中暑者应迅速将其送至医院。若远离医院,可用湿床单或衣服包裹病人并给以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

13、有害化学物质的预防及控制对策

一)、防毒对策

1)物料和工艺:尽可能以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高毒工艺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措施。如无铅印刷工艺、无氰电镀工艺、用甲醛脂、醇类、醋酸乙脂等低毒稀料取代含苯稀料。

2)工艺设备:生产装置及工艺设备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防止有毒物质泄露、外逸。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可使作业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

3)通风净化:受技术及经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有毒物质逸散且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装置,使生产场所达到卫生标准。

二)、通风排毒主要有两种形式全面通风、局部通风。

1)全面通风:采用全面通风时,应不断的向车间内供应新鲜空气或符合一定要求的空气,同时从车间内排出有害空气。要使全面通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根据车间的用途,生产工艺布置、有害物质散发源位置及特点、人员操作岗位和其他有关因素合理的组织气流、确定合适的通风换气量。

1气流组织原则:送入车间的新鲜空气应直接送到工作地点,减少污染,然后在与生产过程中散发的有害物质混合排除。

2送排风口位置对通风效果的影响:按全面通风的原则,车间内送风口应设在有害浓度较小的区域,排风口应尽量布置在有害物质产生源附近或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区,以便最大限度的把有害物质从车间内排出。根据送风口和排风口位置不同,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A、下送上排  从车间下部的送风口送入新鲜空气,直接在操作地区散开,然后流向车间上部,经排风口排出。这种气流组织方式多用于散发有害气体或余热的车间,新鲜空气可依最短路线迅速到达工作地点且涡流区很少,途中受污染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在车间下部工作地点作业的工人直接接触到新鲜空气。

B、上送下排  新鲜空气从车间从车间上部的送风口送入,通过工作地点,从车间下部的排风口排出,气流路线较为通畅且以纵向运动为主,涡流区较少。这种气流组织方式可用于无热源存在的车间。

C、上排上送  送风口布置在车间上部,自上而下送风,气流通过工作地点后再返至上部,经排风口排出。采用这种方式时,由于送出的新鲜空气先经过车间上部然后才到达工作地点,它可能在途中受到污染,且因气流的路线不很通顺,往往有较多的涡流区。鉴于山噶户特点,这种气流组织方式用得较少,只有在车间下部不便布置排风口时才采用。

2)局部通风

局部通风系统由排风罩(吸气罩)、风道、净化器、风机和排气筒组成。从环保角度考虑,只有局部排风系统才能实现净化。

A、对吸气罩的原则要求: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常用的吸气罩有伞形罩、槽边罩。

B、对风道的要求:风道阻力尽可能小、风道形式尽量采用圆形,如为其他形状,应计算当量直径及摩阻。

C、风机:根据所需的风量及风压,以及其他的工艺条件,选择最佳工况的风机,以便用最小的动力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

三)、有害气体净化技术

为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从车间内排除的有害气体,需采取适当的净化处理措施。对经济价值较大的物质,应尽量回收。有害气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燃烧法、冷凝法、吸收法和吸附法。目前多采用吸收法和吸附法。

四)、对有毒物质泄露可能造成职业危害事故的设备和工作场所设置可靠的事故处理装置和应急防护装置。

五)、采取防毒教育及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定期检测。

14、生产性噪声的控制措施

(一)、噪声的定义;

从物理学的观点出发,噪声就是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的无规律的杂乱组合。从生理学观点讲,凡是使人烦躁的、讨厌的、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噪音。

(二)、噪声源

按产生噪声的振动源,可以将工业噪声分为三大类即: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1)空气性噪声是由于气体震动产生的,当气体中有了涡流或发生了压力突变等,引起气体的扰动,就产生了空气动力性噪声。

2)机械性噪声是由于固体震动而产生的一般起源于设备的连接点和运转区单个的或周期性的撞击。在撞击、摩擦等机械应力作用下,引起机床零件和被加工材料弹性变形,并以震动形式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机械噪声。

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电机隙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三)、噪声的危害

噪声污染以成为当今世界上一项重要的公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生产性噪声的危害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产生头疼、脑胀、昏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征候群。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交感神经紧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心电图T波改变、传导阻滞。血压变化。

3、对视觉器官的影响:眼痛、视力减退。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食欲不振、恶心、胃张力减低。

二)、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指操作者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引起的耳聋。噪声性耳聋不易被早期发现,因为人耳的听力范围在20~20000HZ,但对2000~8000HZ的高频声音灵敏度较高。早期损失主要在高频范围内。国际化标准组织(ISO)确定听力损失25 dB为耳聋标准。人耳正常听力普通交谈55     ~65dB,个别可低致15 dB,一般认为听力损失在25~40 dB为轻度耳聋,40~55为中度耳聋,70~90为重度,90以上为极端耳聋。

三)、声控制与治理

噪声控制与治理的原则:从声源上根治噪声,从传播途径上控制,在接受点采取防护措施。

11)声源控制

A、减少冲击性工艺和高压气体排空工艺,尽可能以焊代铆、以液压代冲压、以液动代汽动。

B、选用低噪声设备,使用哑音材料降低噪声冲击、对产生较大振动的设备、管道与基础、支架之间采用柔性连接。提高设备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

C、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实现远距离的监视操作。

D、改进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

2)从噪声传播途径控制:

A、厂区合理布局:将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分开布置,对特别强烈的声源,可设置在厂区偏僻地区。同一车间内的机械设备,在工艺条件容许的情况下,高低噪声设备应分区排放。

B、利用屏障阻止噪声传播

3)从声源或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可进一步采取消声、隔声、吸声隔振、阻尼等声学技术措施解决。

4)个人防护: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工作场所噪声仍不能达到标准要求时,应为劳动者提供适宜的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技术、管理手段不可行时使用,不必要采取技术手段时)

15、高温危害预防与控制

一、高温作业定义: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度或2度以上的作业。

二、生产性热源:是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

三、高温作业的气象条件高温作业的气象条件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的流动和热辐射四个因素。

四、高温作业的类型:一类是高温、强辐射热作业,属于干热型作业。另一类是高温、高湿作业,这种作业又称湿热作业。

五、高温的危害:在高温条件下作业主要的生理功能改变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泌尿、消化系统变化。主要表现为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水盐代谢紊乱、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损伤、肾脏功能下降。同时高温作业可引起职业中暑。

六、防暑降温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合理安置热源,尽量远离操作者;隔热措施:建筑物隔热、设备隔热(热绝缘、热屏蔽);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及空调降温。

2)卫生保健措施:

1高温作业工人就业前及夏季以前应做好职业性体检,对患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高血压、甲亢、肝肾疾病等职业禁忌症人员,不得从事高温作业。

2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提供清凉饮料。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