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新利18首页登录 >> 安全培训>>正文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培训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8月20日

        
        1.2 作业环境安全
        a. 作业环境的布置
            作业环境布置是指对选定的作业场所,按照生产的要求,在实现各种操作功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规划、安排与定位生产设备,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使物流、人流、固定设备、管线等达到最优配置,使它们的空间定位高效、协调、安全、舒适、美观。
        b. 作业环境的维护(清理和整顿)
        必须经常对作业场所进行维护清理与整顿,以保持场所的整洁、有序。清理就是把生产场所的物品按需要与不需要区分开,并清除不需要的物品。整顿就是把需要的物品以适当的方式放在合适的位置,以便使用。
       
        2. 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劳动防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或职业危害所配备的防护装置。依据《安全生产法》第37条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3. 开展危险源辨识、控制与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被认为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常见的危险源有:
        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锅炉、管道等);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2米以上的高度);能量载体(电、火、气等);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危化品系列等);一旦失控可能产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能量、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汽油、危化品等,如“苯”)等;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化工企业);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触电)。
        6.1 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在没有触发之前是潜在的,常不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辨识(经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的分析、界定)。
        ⑴ 危险源的调查
        在进行危险源调查之前首先确定所要分析的系统,即确定是对整个企业还是某个车间或者某个生产工艺过程,然后再对所分析系统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
        a. 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
        b. 作业环境情况
        c. 操作情况
        d. 事故情况
        e. 安全防护
        ⑵ 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
        存在条件分析包括:储存条件;物理状态参数;设备状况;防护条件;操作条件;管理条件等。
        触发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管理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如气候条件参数变化,雷电,雨雪,地震等。⑶ 潜在危险性分析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可用能量的强度和危险物质的量来衡量。能量包括电能、机械能、化学能、核能等,危险源的能量强度越大,表明其潜在危险性越大。危险物质主要包括燃烧危险物质和有害危险物质两大类。
        ⑷ 危险源的等级划分
        危险源的分级实际上对危险源的评价,可分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是涉及易燃、易爆或者有毒性的危害物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生产、加工或者储存超过了临界数量的这些物质。所谓危险物质是指一种物质或者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者毒性特征,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者中毒的危险。临界量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特定危险物质的数量。重大危险源可能是具体的一个企业,也可能是生产经营单位内的某一车间或者某台设备。国标《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是我们辨识重大危险源的重要依据。
        6.2 危险源的控制
        ⑴ 技术控制
        a. 消除危险源
        消除系统中的危险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一般来说,当某种危险源的危险性较
        高时,应该首先考虑能否采取措施消除它。
        b. 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对于有些危险源不能被彻底根除,这时应该设法限制它们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降低其危险性。
        c. 隔离
        隔离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既可用于防止事故发生,也可用于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
        d. 故障----安全设计
        一般来说,通过精心地技术设计,使得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处于低能量状态,防止能量意外释放。
        e. 减少故障和失误
        物的故障和人失误在事故致因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应该努力减少故障和失误的发生。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增加安全系数、增加可靠性或设置安全监控系统来减少物的故障。
            f. 避难与救援
        ⑵ 人行为控制
            人行为控制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认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
        ⑶ 管理控制
        a. 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b. 明确责任,定期检查
        c. 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
        d. 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
        e. 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建立安全档案和设置并悬挂安全标志牌)
        f. 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
        6.3 安全评价方法
        ⑴ 安全评价的概念
        安全评价,也称危险评价或风险评价,是对系统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安全评价是委托中介机构来进行的,主要是针对高危行业。
        ⑵ 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a. 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
             b. 设备与设施现状安全评价
             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它使用与系统危险率有关的三种指标直至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 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
        6.4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事故应急预案是指为了加强对重大事故的处理能力,防止事故的扩大,使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速,而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计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所预先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对策。《安全生产法》第68条和第69条对事故应急救援制度从法律上加以确认。一个完整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两部分组成: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厂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称区域性  
        应急救援预案).
        ⑴ 目的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将紧急事件局部化,如可能并予以消除,尽量缩小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⑵ 方法与步骤
        a.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b. 全面分析,科学评估:危险源的分析;危险度评估;救援力量的分析。
        c. 组织编写预案要分工负责
        d. 制定预案要现场勘察,反复修改
        ⑶ 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厂内预案)
        a. 企业的基本情况
        b. 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危险目标对周围的影响
        c. 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d. 应急救援组织结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e.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f. 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g. 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h. 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i. 受访人员的现场救护、救治、医院救治
        j. 危险区的隔离
        k. 现场保护
        l. 应急救援保障
        m.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终止程序
        n. 应急培训计划
        o. 演练计划(主要针对高危行业)
        p. 附件(包括厂区平面图,各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及联系电话等)
        ⑷ 厂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安全生产法》第68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第三章   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
        一、 权利
        1.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
        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2.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
        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
        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3.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
        后撤离作业场所。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前款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
        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上述权利可以归纳为:①享受工伤保险和伤亡求偿权;②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知情权; ③安全管理的批评检控权;④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权;⑤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二、 义务
        1.  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2.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3.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4.  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上述义务具体归纳为:①遵章守纪,服从管理;②接受 和培训;③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