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实例>> 矿山>>正文

某煤业公司顶板事故应急预案

  
评论: 更新日期:2022年08月31日

1  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别

1.1.1 回采、安装工作面事故分类

A类顶板事故:工作面出现台阶下沉、出现摧垮支架现象、巷道发生冒顶影响通风行人、造成直接人身伤亡的顶板事故;

B类顶板事故:工作面发生连续15架以上冒顶或片帮超两个循环事故、工作面连续5架以上支架不接顶、机头尾老塘悬顶距离超过规定值;

危害程度:A类事故可能造成本工作面重大人员伤亡、工作面报废或引发次生事故。B类事故可能造成工作面人员伤亡、影响回采进度或引发次生事故。

1.1.2 掘进工作面事故分类

A类顶板事故:掘进巷道未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造成顶板大面积跨落,掩埋或封堵工作人员的顶板事故;

B类顶板事故:巷道压力大,出现锚杆、锚索拉断或工字钢变形严重或失效造成顶板冒落,砸伤作业人员的顶板事故;

危害程度:A类事故可能造成工作面重大人员伤亡,作业人员被掩埋或封堵在工作面内造成缺氧窒息死亡。B类事故可能造成少数人员被砸伤,影响行人安全或引发次生事故。

1.1.3  井下巷道事故分类

A类顶板事故:井下巷道(砌碹巷道)受地质构造和压力影响造成顶板大面积跨落,掩埋或封堵巷道的顶板事故;

B类顶板事故:由于巷道压力大支护巷道的工字钢变形或失效,锚杆和锚索被拉断造成顶板冒落,砸伤作业人员的顶板事故;

危害程度:A类事故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井下人员被掩埋或封堵在无风巷道内造成缺氧窒息死亡。B类事故可能造成少数人员被砸伤,影响行人安全或引发次生事故。

1.2 可能造成顶板事故的危害因素分析

1)顶板破碎或煤墙片帮宽度超过循环进度。

危害分析:造成支架前冒顶片帮事故发生。

处置措施:按规程要求及时超前移架或采用其它有效措施及时管理顶板。

2)安装工作面切眼支柱出现严重变形、折断;

危害分析:支柱出现严重变形、折断容易造成切眼顶板下沉;

处置措施:当班采取更换支柱措施进行处理。

3)回撤工作面支柱出现自落、顶板下沉、逼帮柱失效。

危害分析:收尾后空顶距较大,支柱出现自落、逼帮柱失效,易造成片帮、梁前冒顶。

处置措施:每班检查并更换单体柱、逼帮柱。

4)回撤工作面回架时对新暴露顶板支护不及时。

危害分析:对新暴露顶板支护不及时容易造成冒顶。

处置措施:当班按规程要求及时支护新暴露顶板。

5)掘进工作面顶板离层仪达到危险段,而未采取加固措施。

危害分析:未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容易造成冒顶。

处置措施:立即停产,由相关部门制定加固方案,加固处理完成后方可继续掘进作业。

6)巷道压力大,出现锚杆或锚索被拉断,工字钢严重变形或失效危及安全,而未及时采取措施。

危害分析:顶板冒顶塌方后工作面作业人员被封堵或砸伤作业人员。

防护措施:立即停产,由相关部门制定加固方案,加固处理完成后方可继续掘进。

7)没有及时打逼帮柱出现片帮现象。

危害分析:不及时打逼帮柱容易造成煤墙片帮,空顶距增大,造成冒顶。

处置措施:及时打逼帮柱逼帮。

8)支架间隙超过200 mm。

危害分析:易造成架间漏空。

处置措施:采取摆架或棚护等顶板管理措施。

9)相邻支架间有明显错差。

危害分析:支架出现挤架,咬架,垛架现象。

处置措施:加强支架管理,保证支架的平整度。

10)巷道支护不完整,出现断梁折柱、严重脱口、蹬腿棚。

危害分析:造成顶板离层,巷道下沉。

处置措施:采取修棚或加强支护措施。

11)锚网支护巷道发生顶板下沉。

危害分析:易造成冒顶事故。

处置措施:采取架棚或补打锚索等支护措施。

12)锚网支护切眼顶板下沉、煤墙片帮。

危害分析: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造成顶板大面积跨落。

处置措施:切眼形成后在前后煤墙加打玻璃钢锚杆加固,顶板下沉时采取架棚或打锚索等措施进行处理。

13)支护超高使用。

危害分析:支护超高使用,容易损坏支护柱且不能有效支护顶板。

处置措施:当班采取更换支护柱措施进行处理。

14)收尾后工作面煤墙打锚杆时预紧力不达设计要求的。

危害分析:可能造成煤墙片帮伤及作业人员。

处置措施:当班重新紧固处理,如果重新紧固仍达不到要求,则重新补打。

15)巷道工程质量检测工器具必须一备一用不全或损坏的。

危害分析:工程质量不达标,工程质量无依据。

处置措施:当班及时更换或修复。

16)支架初撑力低于规定值的80% 。

危害分析:支架初撑力低不能有效支护顶板。

处置措施:当班调整泵站压力,并逐一升架,使支架初撑力达到规定值的80%以上。

17)排头、尾架上未按规程要求联网或上大板管理。两端头里帮回棚距离超过规程规定。

危害分析:容易造成机头、尾三角区顶板破碎,造成冒顶事故。

处置措施:严格按规程要求联网或上大板管理顶板,两端头里帮回棚距工作面煤墙不得超过1.5米。

18)超前维护棚梁接顶不严密。

危害分析:超前棚不能主动受力,周期来压时可能发生倒棚,造成冒顶事故。

处置措施:当班重新升柱或垫托板进行处理。严把超前棚单体柱初撑力关,保证每根支柱初撑力达标。

19)超前维护距离低于规程规定。

危害分析:超前维护距离不够,容易引起巷道顶板提前离层,造成冒顶事故。

处置措施:编写规程时分析超前压力影响范围,科学确定超前棚距离,作业时严格按作业规程管理顶板。

20)支架仰俯角大于7度。

危害分析:造成切顶线前移,顶板提前断裂。

处置措施:采取调整采高和加强升架管理措施。

21)在安装之前,切眼和两端头没有制定专项退锚索措施进行退锚。

危害分析:回采时顶板不能及时跨落,造成顶板大面积跨落事故。

处置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退锚措施。

22)大溜不平直。

危害分析:大溜不平直时,煤墙不能保证直线度,顶板应力集中,易造成冒顶事故。

处置措施:大溜直线50米拉线其偏差不大于±50mm。横向倾斜度要符合设备配套要求,否则应在回采过程中逐步调整。

23)支架未排成一条直线。

危害分析:支直线不达标,容易引起工作面应力分布不均,造成煤墙片帮和顶板事故。

处置措施:验收员严格把好直线关,50米拉线其偏差不大于±50mm。中心距按作业规程要求,偏差不超过±100mm。回采过程中逐步调整。

24)巷道内帮、顶网有漏联现象。

危害分析:造成巷道内漏煤、矸,造成顶板事故或砸伤行人及现场作业人员。

处置措施:及时按规程规定把帮顶网连好保证联网质量,无漏煤、矸现象。

25)砌碹巷道受压力影响变形

危害分析:造成砌碹巷道变形,顶板冒落,塌方后工作面作业人员被封堵在工作面内造成缺氧窒息死亡。

处置措施:及时按规程规定进行加固。

2  事故处置原则

1)当事故发生时,首先确定冒顶事故的性质、范围,及时将事故基本情况向矿调度室汇报。

2)矿调度室接到汇报后,立即向相关领导及部门进行汇报,迅速成立由生产副总经理为组长的事故抢救领导小组。

3)事故抢救领导小组及时预测受灾人员的基本状况,冷静沉着分析,果断准确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方案。

4)施工人员被堵在工作面时,为了防止人员缺氧窒息,应及时将工作面冒顶区内的风管拧开送风,确保人员的空气需求。

5)被堵人员要保持情绪稳定,听从现场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及时加强支护未冒顶范围内的顶板,防止冒顶范围逐渐扩大而危急被堵人员的安全,加强顶板支护后,被堵人员尽量少活动,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6)事故发生后,指挥部人员和相关科队的责任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制定营救、抢修措施,并负责组织监督实施,对一些危棚迅速进行修复加固。

7)及时利用便携式瓦检仪测定冒顶区瓦斯浓度,根据需要,拆开风管进行稀释。

8)与外界取得联系后,及时将封堵区电源切断,避免冒顶砸破电缆,造成触电事故。

9)被封堵区人员积极配合营救队伍进行救灾工作,听从指挥。

10)对发现的伤亡人员,应先管理顶板、后营救人员,避免事故扩大化。将伤员及时用担架抬到井口急救站,进行紧急救治,或直接送至医院治疗。

11)对冒顶现场再进行修复加固,恢复至安全状态。

12)严格按照救灾修复方案的程序展开工作,各相关部门救灾人员、物资不得影响事故抢险工作的进展,否则从重处罚。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