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为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公司及各单位起重机械、叉车和气瓶等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确保在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公司《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制度》及《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等要求,制定本专项应急救援预.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主席令70号 201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 29639-2013)
特种设备安全法 (主席令第4号)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 46 号令)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
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制度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三,特种设备事故类型
本公司特种设备事故包括起重机械伤害事故、叉车事故和气瓶泄漏或爆炸事故。
(一), 起重伤害事故
1,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起重作业包括:桥式起重机、龙门起重机、门座起重机、搭式起重机、悬臂起重机、桅杆起重机、铁路起重机、汽车吊、电动葫芦、千斤顶等作业。如:起重作业时,脱钩砸人,钢丝绳断裂抽人,移动吊物撞人,钢丝绳刮人,滑车碰人等伤害。包括起重机械在使用和安装过程中的倾翻事故及提升设备过卷等事故。
2, 在起重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主要有常见的起重机械事故有:挤压、高处坠落、吊物坠落、倒塌、折断、倾覆、触电、撞击、出轨等,包括:
1) 塔式起重机事故或由于倾覆、折臂等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
2) 施工升降机事故或由于倾覆、坠笼等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
3) 物料提升机事故或由于倾覆等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
4) 电动吊篮由于事故或坠落等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
5) 起重机司乘维修人员的高处坠落事故。
6) 起重机械作业中挂碰电网造成的触电事故。
7) 起重机倾覆、吊钩吊物(含吊装的设备)脱落或失控坠落、起重臂和杆件断裂坠落、施工电梯等造成的起重伤害事故。
(二),叉车伤害事故
1,是指在本单位内使用叉车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人身安全和财物损失的事故。
2,叉车因其司机视线盲区多,叉起重物时严重影响司机视线。且其传动机构、工业广场作业环境复杂,对司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突发性事故较多。
1) 司机视线盲区或刹车失灵导致叉车碾压人员事故。
2) 传动机构失效或所载重物重心不稳导致重物滑落事故等。
(三),(氧气、乙炔、燃气、丙烷等)气瓶事故
1, 爆炸:气体从压力容器中泄漏出来很容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若在短时间内大量泄漏,可以在现场很大范围内形成气体蒸气云,遇明火、静电或处装置不慎打出火星,就会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2, 火灾:由于易燃易爆气体泄漏,遇到点火源,可造成爆炸或燃烧,从而引起火灾。
氧气中毒毒:因储存、保管、运输不当,或遭遇其他突发事件,造成贮存容器及其附属装置损坏,导致泄漏。
四,特种设备事故原因
(一),起重机械事故原因
操作因素主要有:
1) 作业人员未按要求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
2) 起重司机或起重指挥未经培训无证上岗或擅自将起重设备交予他人操作,从而引发起重伤害事故。
3) 起重机司乘维修人员身体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安全防护不当。
4) 起重作业无专人指挥或违章指挥。
5) 违反操作规程,如超载起重、人处于危险区工作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以及因司机不按规定使用限重器、限位器、制动器或不按规定归位、锚定造成的超载、过卷扬、出轨、倾翻等事故。
6) 起重机械在起重过程中,因维修保养不到位、操作不当、指挥信号不明确、安全意识差和在不良自然环境下,容易发生起重伤害事故。
7) 多台起重设备在同一轨道上作业,因监护原因可能发生相互碰撞。
8) 起重作业过程中,因被吊物体绑扎不牢固造成物体坠落、起吊高度不够可能发生有碰撞、挤压,严重可造成起重设备倾覆。
9) 指挥不当、动作不协调造成的碰撞等。
1,设备因素主要有:
1) 吊具失效,如吊钩、抓斗、钢丝绳、网具等损坏而造成的重物坠落。
2) 起重机械或施工电梯的过载保护等安全装置失灵、平衡轮轴强度不够、无防止脱钩装装置、吊具索具选用不合理、制造安装缺陷等带有故障使用。
3) 起重机械的操纵系统失灵或安全装置失效而引起的事故,如制动装置失灵而造成重物的冲击和夹挤。
4) 起重机械的吊钩磨损绳磨损断裂、制动器磨损等,容易发生高空坠落伤害事故。
5) 露天作业碰触高压线路、司机碰触滑触线、电气设施漏电或起升钢丝绳碰触滑触线等原因造成。
2,环境因素主要有:
1) 因雷电、阵风、龙卷风、台风、地震等强自然灾害造成的出轨、倒塌、倾翻等设备事故。
2) 因场地拥挤、杂乱造成的碰撞、挤压事故。
3) 作业场所地面不平整或地陷,造成起重设备倾翻和人员伤亡。
4) 因亮度不够和遮挡视线造成的碰撞事故等。
(二),叉车事故原因事故原因
1. 叉车因其司机视线盲区多,叉起重物时严重影响司机视线。
2.且其传动机构、车间作业环境复杂,对司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突发性事故较多。
(三) ,气瓶事故原因
1.压力容器自身缺陷引起压力容器和安全附件的损坏及密封泄漏,外部因素如静电或遭雷击等引发压力容器和安全附件损坏及密封泄漏,操作等因素引发压力容器和安全附件损坏及密封泄漏。
2.使用不当、违章自行装卸以及使用判废的气瓶和其他原因造成泄漏引起。
3.高压气瓶充气压力过高,与高温物质接触或在阳光下曝晒,气瓶内部压力升高超过气瓶强度时,就会引起爆炸。
五,及时的原则
包括及时疏散在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及时报告(报项目公司、报业主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当已投保建筑施工安全保险时)和及时进行排险救助工作。
1.“先撤人、后排险”的原则
2.在发生特种设备事故之后,应首先将处于危险区域内的一切人员先撤出危险区域,然后再有组织地进行排险工作。
3.“先救人、后排险”的原则
4.当有人受伤或死亡,应先救出伤者和撤出亡者,然后进行排险处理工作,以免影响对伤者的及时抢救和对伤者、亡者造成新的伤害。
5.“先防险、后救人”的原则
6.在事故仍在继续发展或险情仍未消除的情况下,必须先采取支护等安全保险措施,然后救人,以免使救护者受到伤害和使伤者受到新的伤害。救人要求“急”,同时也要求“稳妥”,否则不但达不到救人的目的,还会使救助者受伤,增加新的抢救难度。
7.“先防险、后排险”的原则
8.在进入现场进行排险作业时,必须先采取可靠支护等适合的保护安全措施,以避免排险人员受到伤害。
9.“先排险、后清理”的原则
10.只有在制止事故继续发展和排除险情以后,才能进行事故现场的清理工作。但这一切,都必须遵守事故的处理程序规定和得到批准以后,才能进行。
11.保护现场的原则
1) 在事故调查组未决定撤销事故现场原状之前,必须全力保护好现场的原状,以免影响事故的违法行为调查。保护事故现场是所有参建人员的责任,破坏事故现场是违法行为。但为了进行救人和排险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2) 在不破坏现状的要求下,为了确保救人和排险工作的安全,设置临时支护以阻止破坏的继续发展和稳定破坏时的状态。在设置支护措施之前,应先利用手机或照相机拍下当时的现场全貌和局部情况照片,以免因实施支护时对其状况的可能扰动,造成以后调查分析工作的困难。
3) 为了阻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仅采取支护措施仍不足以阻止其发展时,或为了抢救伤员的需要,而必须拆除,搬走一部分结构件或物品时,必须首先拍照(包括全貌、局部以及不同角度的状态),详细记录下当时的现状情况,并在撤出人员、构件、物品的原位上做出明显的和准确的标记(轮廓线、交叠位置等)。
4) 此外,从事故地点撤出的构件和物品应存在现场的合适部位,并规整地堆放(不要叠放、混放)和做出标牌,避免在吊运堆放过程中改变其拆下时的原状。
六,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与职责
1.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机构的组成
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组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组织各单位的特种设备事故救援工作。下设应急专业小组:人员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理组、事故调查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小组成员名单见《公司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人员通讯录》(见附录A.1)。
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强化工作责任心,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 负责指挥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员工作。
3)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向全体参建人员进行特种设备事故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特种设备事故安全技能和特种设备事故现场逃生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参建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4) 认真做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救护要求配齐、配足各种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5) 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特种设备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6)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现场施工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施工现场的安全稳定。
3,应急机构下设组织及职责
1) 指挥中心办公室下设下设信息联络组、事故现场抢险救援组、人员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理组和事故调查组。
2) 事故现场抢险救援组:由综合办公室、生产技术部、事故发生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3) 人员救护组:由综合办公室、事故发生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4) 后勤保障组:综合办公室、事故发生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5) 善后处理组:由党支部委员、事故发生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6) 事故调查组:由生产技术部、经营管理部,项目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事故发生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4,各专业小组职责如下:
1) 事故现场抢险救援组职责:负责对现场受伤人员的救助,控制事故现场。
2) 人员救护组职责:负责组织事故单位和医护人员对伤者进行救治。
3) 后勤保障组职责:负责公司应救援指挥中心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负责应急状态下,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后勤保障、通讯联络和网络技术支持等。
4) 善后处理组职责:负责事故遇难者的善后处理。
5) 事故调查组职责:查明突发事件原因、经过、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情况。提出突发事件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书。
5,各小组负责人名单如下:
事故现场抢险救援组:雷兵(分管领导:宋治国,刘志军)
人员救护组:张松臣(分管领导:雷兵)
后勤保障组:何涛(分管领导:胡金龙,雷兵,宋治国,刘志军)
善后处理组:张松臣(分管领导:胡金龙)
事故调查组:雷兵,何涛,张松臣,杨万松(分管领导:胡金龙,宋治国,刘志军)
指挥中心办公室及各小组成员联系方式见《公司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人员通讯录》(附录A.1)。
七,事故预防与预警
1,事故预防管理措施
1) 凡作业人员必须接受 ,不断提高安全自我防范意识,不准进入与己无关的危险作业区。
2) 完善危险源辩识工作,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在技术和管理措施上加强重大事故危险的监控,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对危险设备或危险区域予以明显标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 教育作业人员每天开工前对周边环境安全进行自检,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报告工程管理部管理人员,排除安全隐患后再恢复生产。
4) 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作业人员违章操作,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对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人员要严肃处理,作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电气专业人员持证上岗,非电气专业人员不准进行任何电气部件的更换或维修。
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特种设备安全全面负责。建立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并认真实施。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工作。
6) 适时分析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制订、完善事故预防技术措施。
7) 及时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保证设备登记率达到100%。
8) 按期申报特种设备定期检验,保证定期检验率达到100%。
9)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10) 特种设备隐患整治率达到100%。
(一),起重机械事故预防措施
1,特种设备预防措施
2, 起重机械及起重吊装大型设备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筑起重机械必须按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执行,并办理产权登记、安装告知和使用登记等相关手续,各种防护措施应齐全、有效,并经检测、验收合格后再投入使用。
2) 起重机械安装、拆卸、维修、保养人员应严格按《起重机械安装、拆卸施工方案》执行。
3) 建筑起重机械应配备持建筑特种作业物料提升机操作工上岗证的人员,并由专人负责操作。
4) 每班作业前,应检查钢丝绳、离合器、保险棘轮、传动滑轮等,确认安全可靠,方准操作。
5) 作业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严禁违规作业、严禁超载,操作时不准擅离岗位。工作中要听从指挥信号,信号不明或可能引起事故时,应停止操作,待弄清情况后方可继续作业。
6) 起重机械应定期保养、定期检查,确保机械完好、防护设施齐全有效,杜绝带病运作。
7) 高空作业必须穿防滑鞋,系好安全带并应高挂低用。戴安全帽,系好帽带。高空作业必须按照高处作业规范,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起重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1) 起重机械、牵引机械和辅助重要工具,要标明最大负荷量,以避免超载运行。
2) 起重机械的安全装臵要保持齐全、灵敏、可靠。
3) 起重机械的紧急开关,信号装臵等应工作正常。
4) 起重机械外露旋转部分应加防护罩,以防绞伤。
5) 起重机的前轮挡板、轨道未端车挡立柱、缓冲器等应齐全、可靠。
6) 起重机桥架、平台上应设栏杆,防止人或物坠落。
7) 钢丝绳、吊钩等应符合安全技术规定。
8) 起重机械的制动装臵应安全可靠,主要零部件无严重磨损。
9) 起重机械的起重和牵引能力应符合出厂要求,不得任意改变。
10) 所有起重机械应经常进行检查、按期及时进行保养,保持起重机械的良好工作状态。
11) 对起重机械的操作人员要进行岗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12) 严禁违章指挥,严禁违章操作,严禁无上岗证的人员上机操作。
(二),叉车事故预防措施
1) 购买具备资质厂家生产的叉车,做好注册登记,取得厂内机动车辆牌照后方可使用。
2) 叉车司机必须经有资质单位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3) 认真按照规定周期做好叉车定期检测。
4) 加强叉车司机技术培训,加大考核力度,切实提高叉车司机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5) 叉车严禁超载运行。
6) 每班开车前仔细检查叉车动力、传动装臵、刹车装臵、仪表盘、润滑油量等情况。发现故障立即处理,处理前叉车不得运行。
7) 认真做好叉车月度自查,做好叉车日检、月检、年检。叉车大修必须由具备资质单位修理。
8) 叉车启动、叉起、放下重物、转弯时,司机要仔细观察周围情况并鸣笛示警。
9) 叉车在场内运行速度不得超过5Km/h。
(三),气瓶事故预防措施
1) 高压气瓶应按标准充装与存放,不得超压充装,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应远离高温物质或阳光曝晒。气瓶必须戴瓶帽,在运输过程中应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撞。
2) 各种气瓶严禁改变颜色,严防错装、错用。气瓶立放时应采取防止倾倒措施。放置乙炔气瓶场所温度要符合要求,使用溶解乙炔气瓶必须配置回火装置。
3) 气瓶使用前进行安全检查。
4) 运输与搬运、使用和存储气瓶严格遵守气瓶使用安全管理规定。
八,应急准备
1) 公司及各生产单位应配备应急报警系统、急救设备、应急照明及动力、逃生工具、消防器材、通讯及运输设备,建立应急救援设施清单,明确贮存地点,并保持状态完好,还要针对项目的特点,准备特殊的应急设备,填写《应急救援物资清单》(见附录A.2)。
2) 了解掌握消防、医院及道路的实际情况,做好特种设备事故的应急准备。
3) 应急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向全体参建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安全技能和事故现场逃生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参建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特种设备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1,特种设备事故报警,当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时,知情人员应立即向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警,报警程序和内容:
1) 准确报告特种设备事故地点及时间。
2) 说明报警人姓名和联系电话。
3) 待对方放下电话再挂机。
4) 同时安排专人到施工场区外市政道路口、疏通道路,等候救护与救援车到来,引导救护、救援人员和设施进入特种设备事故现场。
5) 消防和救护车到来之前,所有现场人员均有义务利用现场配置的各种器材及有关设施,全力进行抢险, 消防车到达特种设备事故现场后,所有人员应服从消防队的指挥并参加抢险救援行动。
九,特种设备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一),起重机械伤害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人员高空坠落时的紧急处置
1) 现场警戒和隔离。根据现场人员状况和数量,警戒和隔离适当区域,同时应注意保证紧急救援的通道畅通,避免坠落伤害继续扩大和围观人员妨碍现场救援工作。
2) 现场抢险救出伤员。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下,现场指挥人员根据人员坠落情况,指挥抢险组人员,用相应的工具、设备和手段,尽快抢救出坠落的伤员。
3) 医疗救护组现场施救和送救伤员。
4) 抢险必须由经过演练和专业培训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的专业人员进行,抢险时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安全帽、防护服、防滑鞋等)。
5) 现场指挥人员可用扩音器(或话筒)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2,突然停电等情况使司机或作业人员被困高空
1) 现场警戒和隔离。现场指挥人员根据现场情况由警戒保卫组实施区域隔离,并保证救援通道畅通。
2) 抢险救灾组抢险人员迅速调集液压升降平台等设备或经由高空通道抵达被困人员位置,帮助被困人员脱离危险区域。如有人员受伤,可视具体情况,用安全绳吊放或其他方法转移伤员。
3) 如有危险吊具或吊装物时,应视情况切换备用电源或固定吊物位置。
4) 救援设备操作人员应由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和登高作业证的专业维修人员进行,并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安全带、安全帽、防滑鞋等),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人员高空坠落。
5) 高空、地面抢险人员应统一指挥,协调行动,根据情况地面可设防止被困人员及施救人员高空坠落的保护措施(充气减震垫、防护网等)。
3,起重机倾翻、折断、倒塌
1) 现场警戒和隔离。根据现场情况,警戒保卫组对现场进行警戒和隔离,并保证救援通道畅通,避免坠落物伤害继续扩大和无关人员影响现场救援工作。
2) 紧急通知危险区域以内的人员撤离和疏散。通信联络组用有效的通信手段(广播、话筒等)立即通知现场危险区域以内的人员,警戒保卫组及时组织疏散和撤离危险区域以内的人员。
3) 紧急抢险救出伤员。由抢险救灾组专业抢险人员利用必要的设备设施(汽车起重机、叉车、气割机、千斤顶等)移开倒塌物体搜救受伤人员。
4) 医疗救护组运送急救伤员。抢险救人时,现场应有技术专家(人员)进行指导,先切断危险电源、水源、气源,撤离易燃易爆危险品,并由指挥人员统一指挥,在抢救的同时,应有专人负责现场的危险状况(空中物品电缆、电线、锐器、火源等)进行监控,确保施救人员的安全。搜救伤员时,如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应尽量避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4,起重机碰撞挤压
起重机在维修、吊装及运行过程中碰撞挤压作业人员时:
1) 立即停机或实施反向运行操作,应急救援现场安排专人监护空中物品或吊具,后勤保障组采取防护措施。
2) 抢险救灾组抢险人员穿戴必需防护用品(安全帽、防滑鞋等),进入危险区域救出伤员,若伤员挤压在物件中无法脱身,应采取其他必要的手段(叉车、气割机、千斤顶等)实施救援。
3) 医疗救护组负责救护和运送伤员。
5,起重机漏电、触电
1) 切断电源。抢险救灾组迅速将起重机的总电源断开。
2) 抢险救灾组抢险人员用绝缘物(棒)或木制杆件分开导电体与伤员的接触。
3) 医护人员实施人工呼吸或其他方法救护伤员。
4) 总电源切断前禁止盲目施救。
5) 被困司机在起重机漏电的情况下,如未断开总电源,禁止自行移动,以避免跨步电压对人身的伤害。
6) 抢险人员必须穿戴绝缘服、绝缘鞋、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
6,起重机吊具或吊物伤人
1) 现场警戒和隔离。根据现场情况,警戒保卫组对现场进行警戒和隔离,并保证救援通道畅通,避免坠落物伤害继续扩大和无关人员影响现场救援工作。
2) 紧急通知危险区域以内的人员撤离和疏散。通信联络组用有效的通信手段(广播、话筒等)立即通知现场危险区域内的人员,警戒保卫组及时组织疏散和撤离危险区域内的人员。
3) 紧急抢险救出伤员。由抢险救灾组专业抢险人员利用必要的设备设施(汽车起重机、叉车、气割机、千斤顶等)移开倒塌物件搜救受伤人员。
4) 医疗救护组运送急救伤员。
5) 抢险救人时,现场应有技术专家(人员)进行指导,先切断危险电源、水源、气源,撤离易燃易爆危险品,如果已发生燃、爆事故,应同时组织消防组进行消防工作,注意着火的油和熔融状态下的钢(铁)水禁止用水来灭火。在抢救的同时,应有专人负责现场的危险状况(空中物品、电缆、电线、锐器、火源等)进行监控,确保施救人员的安全。
6) 搜救伤员时,一般不宜使用大型机械设备,以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7,突发起重机刮跑
1) 现场警戒、隔离和将受威胁人员疏散。根据现场情况,警戒保卫组对现场进行警戒和隔离,并立即通知受威胁区域以内的人员,组织疏散和撤离危险区域以内的人员。
2) 立即由司机操作紧急防风装置(如电动抱闸器)和(或)由地面应急救援人员用楔块或缆风绳对起重机进行锚(固)定。
3) 救援人员不宜攀爬上起重机营救司机,司机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妥当办法自行脱离。
8,起重设备其他机械伤害事故现场急救措施
当作业现场发生起重伤害事故时,急救人员应尽快赶往出事地点,并呼叫周围人员及时
1) 通知医疗部门,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尽可能不要移动患者,尽量当场施救。如果处在不宜施工的场所时必须将患者搬运到能够安全施救的地方,搬运时应尽量多找一些人来搬运,观察患者呼吸和脸色的变化,如果是脊柱骨折,不要弯曲、扭动患者的颈部和身体,不要接触患者的伤口,要使患者身体放松,尽量将患者放到担架或平板上进行搬运。
2) 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3) 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医院治疗。
(二),叉车伤害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排险、控险应急处置措施
1) 如果有车辆压住伤者,应立即小心移开车辆,或用千斤顶顶起车辆,将伤者小心移出。再根据伤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医疗救治。
2) 如果发现车辆有漏油,疏散无关人员,禁止点火源出现,并根据下列情况,立即采取堵漏措施:
3) 油管折断时,可找一根与油管直径适应的胶皮或塑料管套接。如套接不够紧密,两端再用铁丝捆紧,防止漏油;
4) 油管破裂时,可将破裂处擦干净,涂上肥皂,用布条或胶布缠绕在油管破裂处,并用铁丝捆紧,然后再涂上一层肥皂;
5) 油管接头漏油时,可用棉纱缠绕于油管接头,再将油管螺母与油管接头拧紧;还可将泡泡糖或麦芽糖嚼成糊状,涂在油管螺母座口,待其干凝后起密封作用;
6) 漏油漏水时,可根据砂眼大小,选用相应规格的保险丝,用手锤轻轻将其砸入砂眼内,便可消除漏油、漏水现象。
2, 医疗救护应急处置措施
1) 不要轻易移动受伤者,保持其呼吸道通畅;
2) 有出血时,应有效止血,包扎伤口;
3) 如果发生骨折,用双手稳定及承托受伤部位,限制骨折处活动并设置软垫,用绷带、夹板或替代品妥善固定伤肢;
4) 发生断指(肢)应立即止血,应马上用止血带扎紧受伤的手或脚,或用手指压迫受伤的部位止血。伤口用无菌纱布或清洁棉布包扎,将断指(肢)也要用无菌纱布包扎,有条件的与冰块一起放入干净胶袋,并立即送医院进行手术;
5) 如果伤者出现呼吸或心跳停止,应进行心肺复苏急救。
4 注意事项
1) 受伤者伤势严重,不要轻易移动伤者;
2) 去除伤员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注意不要让伤者再受到挤压;
3) 如上肢受伤将其固定于躯干,如下肢受伤将其固定于另一健肢。应垫高伤肢,消除肿胀。如上肢已扭曲,可用牵引法将上肢沿骨骼轴心拉直,但若拉伸时引起伤者剧痛或皮肤变白,应立即停止;
4) 如果伤口中已有脏物,不要用水冲洗,不要使用药物,也不要试图将裸露在伤口外的断骨复位,应在伤口上覆盖灭菌纱布,然后进行适度的包扎、固定;
5) 若发现窒息者,应及时解除其呼吸道梗塞和呼吸机能障碍,应立即解开伤员衣领,消除伤员口鼻、咽喉部的异物、血块、分泌物、呕吐物等。
(三),气瓶爆炸事故的应急措施
1,若气体或气瓶发生爆炸时,现场人员应立即通知所有人员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带,在可行情况下关闭现场所有的总电闸,在逃离现场过程中拨打消防求救电话告诉其公司详细地址获取救助,若伤及到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立即组织人员协助其撤离现场到安全带, 拨打医院救助电话求救。
2,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应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指挥现场人员在佩戴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情况下撤离附近场所和附近建筑屋内的易燃易爆物质包括关掉总电闸,防止引起连环爆炸,导致险情进一步严重化。
3在消防人员赶到现场实施救助前,严禁任何人靠近,防止误伤,导致人身伤害或生命危险。
4,处置的一般要求
1) 气瓶发生泄漏,应立即切断或关闭可燃气体来源的各相关阀门。
2) 切断事故现场电源(防爆电器除外),关闭常用通讯工具,消除所有火种。
3) 使用防爆抢险工具,穿戴专用救援服装,防止撞击、摩擦、静电起火。
4) 在未切断泄漏源的情况下,严禁熄灭已稳定燃烧的火焰。
5) 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应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6) 通常含氧量10%是人体不出现永久性损伤的最低限。因此,警告大家不要进入可燃气体蒸气中。
7) 设定区域和疏散。建立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根据气瓶间储量、泄露程度、地形、气象等,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距离泄漏点至少半径800米范围内实行全面警戒,划出警戒线,设立明显标志。疏散无关人员,以各种方式和手段通知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的周边人员向上风向迅速撤离。实施交通管制,禁止一切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着火隔离至少1600米(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1600米的隔离区)。
8) 消除火种。立即在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停电、停火,灭绝一切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火种。进入危险区前用水枪将地面喷湿,以防止摩擦、撞击产生火花,作业时设备应确保接地。
9) 控制蒸汽云,开启消防喷淋系统以喷雾形式或带架水枪以开花的形式,对准泄漏处喷射并形成水幕,用来冲散可燃气体。
5,气瓶受外界火焰威胁时,必须根据火焰对气瓶的威胁程度确定应急措施:
1) 若火焰尚未波及气瓶,全力将火扑灭即可。
2) 当火焰已波及到气瓶或气瓶已处于火中,为防止气瓶受热爆炸,应对气瓶进行淋水冷却处理,同时迅速将气瓶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全力将火扑灭。
3) 当无法转移气瓶时,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用水龙带或其他方法向气瓶上喷射大量的水进行冷却。
4) 如果乙炔气瓶火焰发自瓶阀,应迅速关闭瓶阀切断气源,若条件不允许,应喷水冷却瓶身并确保气体在受控下燃烧,严防火焰漫延烧损其他气瓶或设施。
6,对现场的工作人员接触了泄露的氧气应按以下方法进行防护处理:
1) 皮肤接触:接触液氧,可形成冻伤。用水冲洗患处,就医。
2)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3) 呼吸系统和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4)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5) 手防护:带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6) 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
十,应急结束、恢复及善后处理措施
1.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必须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立即上报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接报后将根据事故性质在安全生产事故报告时限内再上报项目公司安委会、业主、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等。
2.在特种设备事故应急行动中,各小组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落实。
3.特种设备事故过后,应及时对机具与装置雷装置等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存在的险情或隐患,迅速组织恢复施工。
4.特种设备事故信息管理: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事故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财产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机具损坏情当救援结束,项目部应急救援组长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善后组织工作,项目部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事故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5. 善后处理小组负责跟进伤者治疗等事项,做好伤者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工作事宜安排。项目经理将情况及时向公司总部主管安全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汇报。
6.事故控制后,公司安环办组组织相关项目小组调查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记录有关事件发生原因和改善措施,编写事故调查报告书。
7.必要时,事故单位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修改现有应急预案或拟定新的应急预案,并根据事故危害情况和范围决定是否上报当地安全主管部门。
附表一、公司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人员通讯录
职务 | 姓名 | 联系方式 | 备注 |
现场指挥 | |||
副指挥 | |||
应急救援组 | |||
物资保障组 | |||
善后处理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