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应急管理>> 应急救援知识>>正文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特点及疏散逃生自救方法探讨

作者:杜振煌 王军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3月01日

    2. 产生大量烟雾有毒气体。

    一些公众聚集场所室内装饰装修使用大量易燃材料及各种塑料、化纤、海绵制品,火灾发生后产生有毒烟雾,大面积扩散蔓延,严重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人员窒息伤亡。

    3. 易造成群死群伤。

     公众聚集场所人员聚集,有的严重超员,人员密度较大,有的疏散通道缺少或不畅通,疏散指示标志不明显,安全出口狭窄或数量不足,使用易燃和可燃材料进行装饰装修。一旦发生火灾,一方面产生的有毒气体会使疏散缓慢的人员造成窒息或中毒;另一方面,产生的浓烟使现场人员视野模糊,令人心理上产生压力,出现相互拥挤、相互践踏,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4. 易引燃相邻建筑物。

     公众聚集场所一般位于市区繁华地段,附近的各类建筑物较多且间距较小,发生火灾后,如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火势,高温燃烧产生的强辐射热将会烤着附近建筑物表面的可燃材料使火势向附近其他建筑物蔓延。

    5. 火灾扑救难度大。

     公众聚集场所,特别是商场、市场、宾馆、歌舞厅等一般位于繁华地段,人员相对集中,发生火灾后易出现人员围观现象,加上临近建筑多,易造成交通堵塞,阻碍消防车顺利接近起火建筑物。这些建筑可燃易燃材料多,灭火所需水量较大,扑救火灾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6. 地下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的繁杂性和危险性增加。

    一些公众聚集场所设在地下建筑内,这些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除了与地上建筑具有相同的火灾特点之外,还具有较为复杂的火灾特点。因为地下建筑只有内部空间,不像地上建筑有窗与外部空间相通,当地面建筑发生火灾时,80%的热烟可以顺窗口排出建筑物,在热烟从窗口上部排出的同时,窗口下部还可以进入空气,降低火灾房间的温度,而地下建筑绝大多数无窗,与建筑外相连的孔洞少且面积小,发生火灾后热烟排不出去,散热缓慢,高温烟与空气混合流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迅速提高,严重威胁人员的生命安全。地下场所由于受条件限制,出入口少,疏散步行距离长,火灾时,人员疏散只能通过出入口;地下建筑无自然采光,火灾时容易断电,人的视觉下降,心理恐慌,疏散更加困难。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消防队员很难观察建筑物内部燃烧情况,给指挥作战带来更大困难。火灾时,浓烟滚滚,毒气弥漫,消防人员要顶烟进入,需要有较好的安全防护。烟气遮蔽视线,能见度低,用于地下建筑的灭火药剂缺乏,扑救火灾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