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紧急处置
5.1 发生泄漏事故同时进行以下处置:启动本企业(生产单位、使用单位、贮存单位)、本地区(运输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抢险救援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1.1 报警。
通知本企业管理、维修、应急抢险等相关人员到场处置。
拨打119、120,向消防等部门报警,通知供水部门对事故发生地段管线增压,并将事故情况及时报告当地质监、安监等有关部门。
5.1.2 关阀、断源。
事故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或熟悉现场的人员关闭输送物料的管道阀门,切断事故源。消防人员在上风向负责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协助操作。关阀人员防护用品必须穿戴齐全。
5.1.3 抢救伤员、设定区域、疏散人员。
(1)救援小组:穿好全封闭防化服,戴上氧气呼吸器,在消防水幕的掩护下,寻找和抢救伤员,查找泄漏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2)疏散小组:根据地形、风向、风速、事故设备内液氯储量、泄漏程度、以及周边道路、重要设施、建筑情况和人员密集程度等,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设定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人员疏散、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
(3)堵漏小组:根据救援小组现场侦察获得的信息,会同专家组确定堵漏方案。如果设备有爆炸危险须迅速撤离。
5.1.4 稀释降毒。
在泄漏点上风位置,用带架水枪以开花形式和固定式喷雾水枪对准泄漏点喷射,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和减少有毒气体向空中排放。为了提高效果,可以在消防水中加入苏打粉或其它碱性物质。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设置隔离沟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5.2 泄漏处置
5.2.1 泄压排空。当罐体开裂尺寸较大而又无法止漏时,迅速将罐内液氯导入空罐或其它储罐中。
5.2.2 如果罐壁发生泄漏,泄漏量不大而又无法堵漏时,可将氯气导入10-15%氢氧化钠溶液中中和处理。(将氢氧化钠配制成10-15%的溶液。处置1吨氯气需要氢氧化钠(100%)1.5吨。若用30%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溶液,处置1吨氯气需要5吨重量的30%氢氧化钠溶液。)
5.2.3 器具堵漏。
5.2.3.1 管道壁发生泄漏,又不能关阀止漏时,可使用不同形状的堵漏垫、堵漏楔、堵漏胶、堵漏带等器具实施封堵。
5.2.3.2 微孔泄漏可以用螺丝钉加粘合剂旋入孔内的办法封堵。
5.2.3.3 罐壁撕裂泄漏可以用充气袋、充气垫等专用器具从外部包裹堵漏。
5.2.3.4 带压管道泄漏可用捆绑式充气堵漏袋,或使用金属外壳内衬橡胶垫等专用器具施行堵漏。
5.2.3.5 阀门、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可用不同型号的法兰夹具并注射密封胶的方法实施封堵,也可以直接使用专门阀门堵漏工具实施堵漏。
5.2.3.6 对液氯钢瓶可先用密封器堵漏,然后用专用工具处置。
5.2.4 体积较小的液氯钢瓶发生泄漏,无器具堵漏或泄漏无法控制时,可将其浸入碱液池内进行中和。
5.3 现场洗消处理。
根据液氯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处理,或对污染区暂时封闭等,待环境检测合格后再行启用。
5.4 现场恢复。
经有关部门、专家对事故现场的安全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进行事故现场清理、维修设备、恢复生产等。
6 安全防护
6.1 个体防护。
佩戴防氯气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封闭防化服,在处理液态氯泄漏时佩戴防冻伤防护用品。
无防护用品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鼻嘴,向上风方向转移。
6.2 伤员处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6.3 现场监测。
迅速监测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的有毒气体浓度和扩散情况,人员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6.4对危险区域进出人员实行登记,做好事故现场人员及伤残人员的统计工作。
7 附则
7.1 应急工作结束后,应急作业单位应总结本次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在应急工作结束后的15日内提出总结报告,送交省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7.2 应急带压堵漏人员应经过培训,持有相应的作业资格证书。
7.3 本作业指导书是事故应急抢险的指导性文件。发生事故后,应视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