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应急管理>> 应急救援知识>>正文

氯气泄漏事故抢险救援的战斗原则探讨

作者:周雪昂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3月08日

  氯气是我国化学事故发生率较多的危险化学品之一,因其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腐蚀性,一旦发生泄漏将会给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科学、安全地处置氯气泄漏事故,就必须掌握氯气泄漏事故抢险救援的战斗原则。

  一、氯气的毒害机理

  氯气在常温下呈黄绿色,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毒害机理:吸入后与粘膜的水作用形成氯化氢和次氯酸,可使上呼吸道粘膜炎性水肿、充血甚至坏死,导致人体深部呼吸道发生病变,引起肺炎和中毒性肺水肿。高浓度氯吸入后,还可导致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止而发生“猝死型”死亡[1]。

  二、氯气泄漏事故抢险救援的战斗原则

  根据以上对氯气毒害机理的掌握,结合消防部队相关的灭火作战理论,笔者认为,在处置氯气泄漏事故的抢险救援行动中,必须遵循以下战斗原则:

  (一)全面掌握情况,打有准备之仗

  全面掌握情况,打有准备之仗的原则是处置氯气泄漏事故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特勤器材装备,对事故现场进行详实的侦察,全面掌握泄漏情况,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堵漏抢险方案;还要会同有关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论证,从而保证抢险堵漏方案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另外,公安消防部门还应针对氯气泄漏事故抢险救援的参战力量多、突发性强、准备时间短和处置时间较长等特点,在平时制定出氯气泄漏事故抢险救援的处置预案,细化处置程序,加强实战演习,做好参战人员思想和技术装备的准备工作。

  (二)快速反应,正确处置

  快速反应,正确处置的含义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正确的处置方案,快速的侦查险情,用最快的速度关阀堵漏,从而实现迅速消除险情的目的。同火灾一样,氯气泄漏事故的发生既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又有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的偶然性,很难准确预测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2]。通常情况下,氯气泄漏事故造成的损失与泄漏时间的长短成正比,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必须争取泄漏初期浓度较低、便于处置时的宝贵时间,尽最大能力做到接警出动反应及时,抢险堵漏准确迅速。例如,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淮安段发生液氯槽车泄漏事故,由于消防站距离事故现场的距离较远,加上抢险堵漏任务异常的艰巨,致使京沪高速淮安段被迫关闭整整24个小时,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三)组织专业力量,以技术制胜

  组织专业力量,以技术制胜原则是指在抢险救援行动中,要把技术含量高、装备条件好、身体素质强、处置经验丰富的部队调派到抢险救援的第一线,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使救援力量与险情对比形成相对的优势,从而堵漏止泄,排除险情。处置氯气泄漏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拼技术、靠装备,与到场的抢险人员的数量相比,抢险队伍的技术含量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科学的处置方法和专门的技术装备,即使调集再多的兵力,也无济于事[3]。相反,如果到场的人员过多,会造成处置现场的秩序混乱,反而影响指挥,甚至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四)以人为本,加强个人防护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生命安全、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已逐渐成为消防部队从事灭火救援任务时的理念。以人为本,加强个人防护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救援人员的生命也是人民的生命,同样珍贵;另一方面,只有更好的保护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才能最终取得抢险堵漏的胜利。处置氯气泄漏事故中,氯气强烈的毒害性时刻威胁着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极易对救援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这就要求在整个抢险堵漏过程中,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加强防护的重要性。相反,如果在处置氯气泄漏事故的过程中,只强调英雄主义,一昧蛮上而不加强个人防护,只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例如,1986年,北京丰台火车站停放的一个液氯罐发生泄漏,在抢险堵漏过程中,由于缺乏防护意识和个人防护装备,造成了十多名消防队员中毒的严重后果。

  (五)统一指挥,各种救援力量协同制胜

  各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必须由消防部队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对包括公安干警在内的各种救援力量实行统一指挥,以保证抢险堵漏工作的有序进行。消防部队应充分发挥抢险救援主力军的作用,在强调包括侦检力量、堵漏力量、防护力量和洗消力量协同作战的同时,会同其他参与救援的部门共同作战,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质量地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具体说来,如果发生泄漏事故,需要公安干警执勤警戒;如果发生液氯槽车的交通事故,需要交管部门配合;如果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医疗急救部门参与;如果要利用重型起重机械,又需要地方施工队伍的协助。总之,处置氯气泄漏事故必须发挥各救援力量的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才能取得抢险堵漏的最终胜利。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