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应急管理>> 应急救援知识>>正文

关于我国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金元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8月11日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10月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力。大力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健全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体系。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的社会紧急救援工作在近年来有了长足和进步和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十二五规划》还提出: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笔者作为一名社会紧急救援工作者,通过对我国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一些调研,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要充分认识做好我国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做好社会紧急救援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全国的自然灾害造成4.3亿人受灾,1126人死亡,939.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呈多发态势,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进一步上升,各种灾害和事故的人员死亡率居高不下。据有关学者统计,全国平均每个月要发生一起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每年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大体有100万起,造成13万人左右的死亡,70多万人的伤残,经济损失每年平均2500亿。造成这么多人员伤亡有多种因素,全社会紧急救援体系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紧急救援的国民教育体系缺失,民众的安全意识比较淡漠,紧急救援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滞后,专业化救援人才配置短缺。因此,我们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安全、应急、救援、预防的投入,在加强国家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紧急救援建设。
  (二)做好社会紧急救援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化率超越“50%”这一转折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来,我国社会管理转型的阶段性标志。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由此带来的各种灾难和各类负面效应也在同比增长,其中交通、安全、住房、环境等问题突出。在人们脱离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大形势下,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提高生活水准、生活幸福感、生活安全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加。在加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的同时,加强社会紧急救援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做好社会紧急救援工作是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2012年的“两会”提案,社会管理类提案是总提案的前三。从近几年的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看,都具有很强的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的特征,承担救援的责任主体、主管部门并不清晰,对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012年春节期间(1月22日至28日),全国共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1795起,造成547人死亡、2080人受伤。其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16起,一次死亡5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5起。据专家统计,我国的万辆机动车死亡率是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5至12倍。这是我国向汽车社会发展,而社会紧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的必然后果。在政府救助机构、专业救援队伍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通过社会紧急救援开展积极有效的人道救助意义重大,是政府主体救援体制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四)做好社会紧急救援工作是防灾减灾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需要
  加强社会紧急救援建设,是全社会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重要一环。健全的社会紧急救援体系,可以使紧急救援志愿者在紧急情况下能集中起来,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作为防范、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常备军;平时藏之于民,又能带动一批群众,保护一片社区,成为减小各种小灾害、次生危害的生力军。所以,做好社会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是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必然选择。
  (五)做好社会紧急救援工作是开展国际合作、国际救援工作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人员流动不断加大,社会紧急救援的国际性日益凸现,开展国际紧急救援是睦邻友好、国际责任的积极体现。与此同时,开展国际救援活动,保护出国人员和广大侨民的生命安全,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2011年,我国先后从埃及、得比亚、日本等国撤离5万多同胞,并积极开展日本震后救援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
  二、我国社会紧急救援的发展方向
  (一)需求的多元化、层次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认识得到很大提升,救援意识和救援主动性不断增强,对社会紧急救援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层次化的发展趋势。从救援方式看,就从早期普通的医疗救援、火灾救援、地震救援,逐渐发展和扩大到道路救援、海上救援、航空救援、高山救援、保险救援、旅游救援等。近几年,公司和个人租用飞机进行救援已经不是个案,各种高度发达的装备和设施为大家的救援需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组织的网络化和运行的科学化
  救援需求的发展,对救援效率和救援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援的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要求形成一个跨地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全国性的救援网络,甚至是跨国际、跨洲际的全球救援网络。同时,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互之间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形成上下配合、内外联动、反应快捷、救助高效、服务社会的救援网络,实现社会紧急救援的全范围、全覆盖。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