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应急管理>> 应急救援知识>>正文

我国应急管理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

作者:李学玲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6月28日

  问题不少

  自2003年以来,尽管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连续10年事故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双下降”,但全国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仍处于高位,总量依然很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在我国,一些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大量民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和应急能力更为薄弱,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技能。

  统计显示,2006年至2012年,较大以上因施救不当导致损失扩大的事故共发生257起,由最初遇险的426人,最终导致1013人死亡。受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限制,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不强,一旦发生事故,不能有效实施救援。

  同时,应急救援队伍自身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尤其是各地各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中懂救援、能指挥的骨干人才较为缺乏,基层救援队指战员的技战术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新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增加,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都为应急救援的监测预警和技术装备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

  转变方向

  事故易发、多发是我国现阶段的实情,减少伤亡是最大的民生,减少事故及其造成的损失就是促进发展和正增长。

  “为此,我们必须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和科学处置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协同、公民积极参与转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说。

  “按照底线思维的方法,立足应对重特大事故,立足应对巨灾造成的次生、衍生事故,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本着布局合理、专兼结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国家、区域和地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构成,形成结构合理、互为补充、协调联动、满足需要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大力发展应急产业,进一步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充分发挥专业人士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应急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加快制定有关基础标准、行业标准和应急装备技术标准。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及复合型、交叉型的专门人才培养。实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工程,增强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忧患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使安全知识真正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 闪淳昌建议。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