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主要应急事故类型
① 生产安全事故
主要包括油气井溢流、井涌、井喷、火灾、爆炸、溢油或集油气管线泄露、危险物品或剧毒物品泄露、中毒、放射性、污染物失控、破坏生态环境以及人身伤亡等事故。
② 自然灾害事件
主要包括破坏性地震、台风、洪汛、沙尘暴、暴风雨雪冰雹、泥石流等。
③ 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突发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
④ 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油气供应、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和境外事件等。
(4) 分级
应急事件分级要参照事故或事件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管理权限,根据上级要求分级。同时必须考虑应急对象的发生过程、性质、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这个分级没有严格的标准,也可以参照国家生产安全事故各项子预案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并体现在各项子预案中。
结合我国目前的油气勘探开发管理体制,一般情况下,应急事件分为四级,即Ⅰ(集团公司)级、Ⅱ(直属企业或地区局)级、Ⅲ(直属企业或地区局二级单位)级和Ⅳ(基层作业单位)级。具体分级应根据不同的事件确定。
综合预案根据预案分级和有关机构情况,确定启动相关专项预案的标准和程序。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1) 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
(2) 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3) 指挥机构的成立
首先,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主要组成如下:
① 总指挥。一般由预案编制单位最高领导担任。
② 副总指挥。一般由预案编制单位主管安全领导担任,或者根据不同事件,按照领导分工,由分管领导担任。
③ 成员。一般由预案编制单位领导班子中的其他副职领导及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其次,设立日常办事机构。一般在安全、生产、调度等部门设立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最后,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由总指挥负责,视情况成立现场指挥部,指定现场指挥。
(4) 指挥机构职责
① 指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预案的制订、修订;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实施和演练;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② 指挥部的主要职责。发生重大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5) 指挥人员分工
a 总指挥。组织指挥本单位的应急救援。
b 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c 指挥部成员。按照分管工作,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工作。
d 安全负责人。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e 保卫负责人。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f 生产负责人。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的运行调整及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
g 设备(机动)负责人。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工作的现场指挥。
h 卫生负责人。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i 后勤负责人。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j 供销负责人。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k 环保负责火。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无害化处理及监测工作,必要时代表总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若无相应的负责人时,其分工内容由职责相近的人员承担,且在预案中予以明确。 .
4. 预防与预警
(1) 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2) 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
(3) 信息报告与处置
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
① 信息报告与通知。明酶豁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② 信息上报。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③ 信息传递。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5. 应急响应
(1) 事态分析
事态分析,即对事态进行全面考察、分析。事态分析包括两个主要内容:
① 现状分析。即对事故险情、事故初期事态进行现状分析。
② 趋势分析。即对险情、事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通过对事态分析,得出事故的危险状况,为下一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特别是应急预案的启动提供决策依据。事态分析,是启动应急预案的必需条件。
(2) 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3) 预案启动
根据事态分析结果,尽快采取措施,消除险情。若险情得不到消除,则要根据事态分析结果,得出事散危险等级,根据事故危险等级,迅速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
(4)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预案宣布启动,即开始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动用应急资源,迅速展开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响应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响应和扩大应急。
初级响应是在事故初期,企业应用自己的救援力量,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如果事故的规模和性质超出本单位的应急能力,则应请求增援和扩大应急救援活动的强度,以便最终控制事故。
(5) 信息发布
明确事故信息发布的部门,发布原则。事故信息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6) 应急结束
当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救援行动结束。
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① 事故情况,即事故初步调查分析报告。
② 上报事项。
③ 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④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6. 应急恢复
应急结束,特指应急响应的行动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应急救援过程的结束。在宣布应急结束之后,还要经过后期处置,即应急恢复,使生产、工作、生活秩序得以恢复,预案得以完善改进,才算一次完整的应急救援行动正式结束。
应急恢复,是指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针对事故造成的设备损坏、厂房破坏、生产中断等后果,采取的设备更新、厂房维修、重新生产等措施。
(1) 应急恢复情形
应急恢复,从理论上讲,一般包括短期应急恢复(如更换阀门、管线)和长期恢复(如进行厂房重建)两种情形。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情况下,应急恢复是指短期恢复,即在事故得到彻底控制状态下,较短时间内所采取的恢复正常生产的行动,是应急结束前的收尾工作。长期恢复,一般属于应急结束后的灾后重建,特殊情况下,、也可将潜在风险高的恢复性行动,一直作为应急恢复工作进行到应急救援结束。
(2) 应急恢复的目的
应急恢复的目的,就是在事态得以控制之后,尽快让生产、工作、生活等恢复到常态,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避免事态向事故状态演化;二是通过常态的迅速恢复,减少事故损失,弱化不良影响。
(3) 应急恢复的工作方法
① 清理现场
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就是将事故现场的物品,该回收的回收,该作垃圾清除的进行垃圾外运,该化学洗消的进行化学洗消,最后达到现场物品分类处置、环保达标、干净卫生的要求。
② 常态恢复
配合各方力量,使生产、生活、工作秩序恢复到常态。
7. 后期处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
8. 保障措施
(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2)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