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环境保护>> 环保技术>> 废水治理>>正文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三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8月17日

1.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1)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我国目前年灌溉用水量3500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7%,是最大的用水户。但我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不到1kg,仅为发达国家的2/5。因此,近年来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已成为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

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包括节水工程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世界上为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所采取的最广泛、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包括地上灌溉工程技术、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和地下灌溉工程技术。地上灌溉工程技术主要是喷灌和滴灌,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省水的灌溉技术,我国目前主要应用在经济作物上,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水资源日益紧缺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需求,喷灌已在大田作物灌溉上得到较大规模发展,滴灌也开始试验应用在大田粮食作物上。与此同时,进一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结合我国国情提高我国现有喷、滴灌设备的生产的质量和降低造价,并开展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地面灌溉等,我国目前灌溉面积的98%是地面灌溉。由于其投入低,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仍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工程形式。为加快渠道防渗的进程,已开发研究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形式,提高输水效率和降低造价,研制和开发高效低耗的防渗衬砌机械,提高施工效率。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发展迅猛,为提高管材的质量和降低成本,正在开展新型管材研制,并增加各级管件的种类和标准化,提高配套性能,完善田间配水设备。与此同时,也在研制适合渠灌区应用的大口径输水管材及管件,为今后有条件的灌区实现以管代渠提供技术储备。田间地面灌溉工程最常用的有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短沟或细流沟灌,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农民易于掌握,是当今面积最大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为提高工效省劳力,已开展研究的开发节能、高效、价廉的平地、开沟或打畦的施工机械,并对我国特有的膜上灌水技术、坐水种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扩大应用范围。地下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渗灌和地下滴灌,目前仍处于试验性阶段,重点攻克提高设备性能和质量、降低造价的难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灌溉节水的潜力50%在管理方面,节水管理技术的基础是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它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灌区内及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在我国北方已进入实用的有灌关键水的非充分灌溉技术,小麦优化灌溉技术;在南方地区已得到较大面积应用的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都是一些投入很低,群众极易掌握、效果十分显著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目前正在组织大面积推广应用。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和灌溉预报以及优化配水是节水高效灌溉管理的手段,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已加大了研究的力度,为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技术水平提供技术储备。

(2)对现有灌区实行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我国现有灌区大多数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和70年代这三个时期建造的,由于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加之经过几十年运行和低水平的维护,灌溉工程普遍老化失修,致使灌溉水资源和利用效益很低。当前影响我国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灌溉保证率低,由于多数灌区设施完好率低,水源有限和用水损失大,灌溉面积的灌溉保证率低,现有灌区内中低产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由于缺水干旱而造成的。目前全国灌区年缺水量达300亿m3,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由于保证率低,灌区用水得不到保证。二是工程配套差,特别是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由国家投资建设得较好,但支渠以下的工程要靠群众自筹,由于经费不落实等原因,或配套不全或质量低劣,加上老化失修,人为破坏严重,灌溉水跑水、漏水的现象严重,灌溉输水,用水的效率很低。三是灌水方法落后,目前绝大多数灌区采用的是传统地面灌溉技术,加上沟、畦过长,田面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间水利用率低。四是灌水定额大,绝大多数灌区目前仍采用充分灌溉,不但灌水次数多,而且每次灌水量大,致使农田水分生产率很低。五是灌溉管理水平低,由于绝大多数灌区经费短缺,主要靠多种经营来维持,灌溉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手段落后。针对灌区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对老灌区开展了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技术改造。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根据各个灌区自身的特点,对从水源、输水、配水、灌水直到作物用水的整个过程及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主要矛盾以及搞清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与建设。在总体上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灌溉保证率,对水源工程作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完善水源工程并对灌溉水源进行优化调配;二是结合种植结构的调整,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三是提高管理水平,搞好渠系配套,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对不同的灌区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渠灌区重点放在完善渠系和建筑物的配套,提高渠道防渗率;井灌区改造的重点是挖潜和配套,提高机井装置效率,降低能耗,通过渠道防渗或管道输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在井渠结合灌区除采用上述措施外,重点对地面水和地下水进行优化调度,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使地面水与地下水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在提水灌区,重点放在更新陈旧的机电设备,提高机泵效率,对于高扬程灌区采用先进的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如喷灌或滴灌,以达到节水、节能、提高效益的目的。在对老灌区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充分论证,优化设计,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为目标,优选必须改造的工程项目,切莫盲目上马。特别在选择何种节水高效灌溉形式作为改造手段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投入能力、技术管理水平、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长远要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避免将来重复投入。

(3)开发新水源,增加农业供水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除了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外,必须积极开发新水源,做到节流和开源并举。新的水源建设首先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当地水资源。我国北方地区虽已修建了大量水库,但还有少量河流可修建水库,有些河流还有相当大的弃水,可增建水源工程。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仍有相当的开发潜力。由于我国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不相匹配,要解决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化配置,调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格局。为根本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迫切需要修建一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目前一些小流域的调水工程已经修建发挥效益,还有一些正在实施,更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已开展前期的论证工作。

雨水利用是一种古老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随着干旱加剧、水资源短缺,人们已重新注意雨水这一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的贫水区,至今尚有6.2亿亩耕地因水资源短缺而无法灌溉,占该地区农业耕地面积的60%。特别是西北黄土地区,面积62.62万km2,区内多年平均降水总量2757亿m3,为当前区内年用水量的9.2倍。但由于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降水期常与作物生理需水期错位,降水利用率很低,约为降水量的30%~40%,降水生产效率仅为每亩每毫米0.2~0.4kg,尚有60%~70%的降水以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的方式而损失。试验表明,采用有限补充灌溉,合理栽培管理,降水利用率可显著提高,粮食亩产由不灌溉的80~100kg提高1~2倍是可能的。我国目前已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发展雨水汇集和利用技术,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雨水汇集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蓄水工程、防渗处理技术和集雨区表面处理技术。常用的蓄水工程有窑窖、涝池、蓄水池及塘坝或塘库。蓄水工程的防渗技术有夯实底土、或用黏土、红土垫底,以胶泥涂沫池壁或岩石孔隙,较好的办法是用混凝土薄壳和混凝土砖石密封底部或侧壁。如土壤特性不宜于压实或化学处理,则可用膜状物、塑料薄膜或硬面衬料,也可用沥青、塑料、合成橡胶和水泥铺底。集水区表面处理技术可用拍光夯实改变土壤结构、采有化学处理封闭地面土壤孔隙、用沥青或混凝土建立不透水的集水区、用不透水薄膜覆盖集水区地面等。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