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处理模式
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农村差别较大,加之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居住方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污水处理方式不能过于单一,而应根据农村具体现状、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
首先是分散处理模式,即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中小型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该处理模式具有布局灵活、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出水水质有保障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通常在我国中西部村庄布局较为分散的地区采用。其次是集中处理模式,即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一处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全部污水。污水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该处理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通常适合于在我国东部和华北地区,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采用。第三是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该处理模式具有投资省、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统一管理方便等特点。适用于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一般5公里以内),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污水处理。适合于靠近或城镇、经济基础较好,具备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由“分散治污”向“集中治污、集中控制”转变条件的农村地区采用。
应经济适用
农村选择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满足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利用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条件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不同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方式,既解决当前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今后污水处理回用的需要,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确定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方式首先应考虑的因素。二是处理技术经济适用。农村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财力状况薄弱、农民实际承受能力较低这一普遍情况,处理工艺的选择不能盲目攀比,而一味选择时下时髦先进、处理效果好、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的处理工艺,而着重应该考虑选用既成熟可靠,又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经济适用技术。三应运行操作简便,日常维护管理简单。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选择应特别注重选用简便易行、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利用当地技术和管理力量能够满足正常运行需要的处理工艺。
基于上述考虑,除前述适宜于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基础较好农村地区,可采用常规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外,根据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污水处理与水要求,农村污水处理还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壤渗滤等几种适合农村实际的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人工水生态系统内多级生物的稀释降解作用来去除或削减水中污染物的方法。欧美国家广泛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村镇地区及小型社区的污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国内也有利用该技术处理小城镇污水、污染河道水、村镇污水及面源污水的成功实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具有一系列的显著优点,适合不同的处理规模,基建费用低廉,处理构筑物由各种天然生态系统或经简单修建而成,没有复杂的机械设备,易于运行维护与管理。人工湿地的主要材料如碎石、砂砾、煤渣、土壤等均可就近获得,处理系统依地势而建,污水可自流进入,无需额外动力,运行费用只有常规工艺的10%~50%。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占地面积较大的人工湿地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稳定塘系统是由若干自然或人工挖掘的池塘通过菌藻互生作用或菌藻、水生生物的综合作用而实现污水净化的目的。为实现资源化利用,稳定塘还可种植经济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稳定塘系统一般不需要任何材料,动植物均为土著种类,在工程造价上甚至低于土壤渗滤处理系统,也基本不需要过多的维护管理。稳定塘系统可达到较好的出水水质,有的还具有脱氮除磷功能。农村地区可以结合地形条件等有利因素,设立污水的稳定塘生态处理方式,尤其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稳定塘内水生植物的布置应兼顾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间的合理搭配,以发挥其最大效能,尤其是在控制藻类的生长等方面。
土壤渗滤系统中,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对BOD、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有着较高的去除率,并且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维护方便,有净化污水、美化绿化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综合效果。适用于我国中部地区广大农村的污水处理。该系统对土质的要求较高,一般以土质通透性能强、活性高、水力负荷大、处理效率好为原则,也可以用砂、草炭及耕作土人工配置成,制成人工滤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