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连续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分析和研究其变化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因此要在一定范围内设置若干监测点,组成监测网监测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影响,为有效治理环境和环境法规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
8.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环境状态和变化的监测与观察,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根据监测结果制订治理对策和管理办法,评价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环境管理法规的有效实施。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定期提出环境质量报告书;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为环境法规实施提供数据,并评价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掌握污染物的污染途径,预报环境状况,确定防治对策;研究污染物扩散模式。环境监测一方面用于新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评价,给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另一方面为环境污染的预测预报提供资料,积累本区域内的长期监测数据,为保护人们健康,以及制订和修改环境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8.2环境监测的原则
在环境监测中,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并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监测对象的选择:在选择监测对象时应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的特征性质,选择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对于潜在性危害大的污染物也不可忽视);对确定监测的污染物,必须有可靠的测试手段和有效的分析方法,才能获得有意义的监测结果;对监测的数据能够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根据标准分析其危害程度,作出合理的评价,防止监测中的盲目性。
2)优先监测的原则:首先要考虑的是污染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要优先监测,其次考虑局部污染严重的污染物。
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现阶段常规分析的指标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二硫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氯化氢、烟尘和粉尘。水污染监测的项目是水污染综合指标和单个污染物的浓度。综合指标主要有:水温、电导率、溶解氧(DC)、浑浊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总氮、总有机碳(TOC)、溶解性和悬浮性固体等。监测单个污染物的浓度项目有:氟(F-)、氨(NH4+)、硝酸根(NO3-)、硫酸根(SO42-)、氰化物(CN-)、砷(As)、镉(Cd2+)、铅(Pb)、铬(Cr6+)、汞(Hg)、酚等。
8.3监测方法
污染物在环境中分布是排放量、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并受气象、季节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在—个地区内进行多点、同步、连续地监测,才能正确地掌握这一地区的污染状况。这不仅需要分析测试技术,还需要依靠计算机建立自动监测系统,用以收集、处理、分析和储存数据;既要监测环境质量现状,又能预测、预报变化趋向。
1)化学、物理监测
对污染物的监测,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分析化学的方法在环境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容量分析、质量分析、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物理方法发展也很快,如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以及植物生态调查等方面更显示出特殊的优越性,是地面逐点定期测定所无法比拟的。
2)生物监测
(1)大气污染物中的生物监测有以下方法:
利用指示植物的伤害症状对大气污染作出定性、定量的判断;测定植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作出判断;观察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如酶系统的变化、发芽率的变化等,对大气污染的长期效应做出判断;测定树木的生长量和年轮,估测大气污染的现状;利用某些敏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作为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器。
(2)水体污染中的生物监测有以下方法:
利用指示生物监测水体污染状况和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监测,同时可引用生物指数和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等数学手段;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即利用水生生物受到污染物时毒害作用所产生的生理机能变化,测定水质的污染状况。
在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同时,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检气管、溶液比色法、试纸比色法、环炉法、固体电解质原电池型分析法等。
8.4环境监测的组织
进行环境监测时,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规律等,制订出合理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中要有针对性的监测对象和明确的监测目的。方案的内容很多,如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手段的确定和监测中环境要素的观测等。
8.5公路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计划一般应包括:监测项目(环境要素)及环境因子;监测时段及频次;监测范围、地点;数据处理方法;监测单位、管理部门及主管部门;监测费用估算等。
在编制环境监测计划时,应遵循经济实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和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
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监测范围一般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致。当在监测范围附近有居民密集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区)时,应将他们包括在监测范围内。对于空气环境,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监测范围可适当扩大,而上风可适当缩小。
监测点布置应能反映一定区域范围的污染水平和规律。原则上监测点应布设在有一定规模、功能明确的环境敏感点(区)。噪声监测点设在居民区、规模较大的村庄、学校、医院等地区。空气环境监测点设在居民区、规模较大的村庄、文物古迹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地区。地表水监测以生活饮用水源、水产(或海产)养殖水体为主,对服务区经处理后排放的污水应定期监测。一般监测点周围不应有其他环境污染源,噪声和环境空气监测点周围应开阔。
监测项目(环境要素)及环境因子与道路建设地区的环境、监测时段和监测任务等有关。
1)施工期监测项目及环境因子
地表水(一般监测因子为pH值、油类、总悬浮微粒及COD)、环境空气(降尘、TSP)、噪声(施工场界噪声)、振动(环境振动)。
2)营运期监测项目及环境因子
地表水(pH值、油类、COD等)、环境空气(NOx或NO2、CO、TSP)、噪声(环境噪声LAeq)、车辆尾气(CO、CH、TSP)。
监测时段及频次,一般根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要素的评价等级、监测点位地区的环境状况等确定,以能揭示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环境问题为宜。
8.6公路环境监测程序
公路环境监测,任务量大、周期长,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按环境监测程序进行监测。图1给出了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其中关键是制订监测计划和主要环境要素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