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渗井是我国古代城镇曾经通用的排水技术之一,在当代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革新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与应用需求。针对传统雨水渗井设计缺乏系统定量分析、粗犷建设等问题,系统梳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围绕雨水渗井选型、规模计算、结构与填料设计、预处理设计及施工等环节总结探讨,提出改进建设思路、加强跨学科研究的建议。
雨水渗井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技术体系中专用渗透类雨水设施,可实现汇水区雨水速渗,有效削减径流总量与峰值,缓解排水压力,涵养地下水源,在竖向改造难度大的城市低洼区或管网不健全、排水无出路地区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2014年,住建部颁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阐述了雨水渗井概念及典型构造,但对不同应用场景下雨水渗井系统设计、施工缺少具体方法指引,国家层面暂无专门规范借鉴,各地建设缺乏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目前,一些地区主要参照河床取水渗井、公路排水渗井、工程降(排)水井等专利、文献资料设计建造,对雨水渗井在排水防涝体系中作用、径流调控机制与渗井结构关系缺乏系统研究。传统渗井大多利用天然河砂、碎石、建筑垃圾骨料等作填料,强调“水量速渗”,忽视“水质污染风险控制”,同样缺乏深入探究。为此,笔者通过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调研,总结团队实践研究成果,围绕雨水渗井分类选型、规模计算、结构与填料设计、施工方法等进行探讨,旨为适宜地区雨水渗井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1 雨水渗井分类及适用场景
Rainwater seepage well
系统梳理我国各地雨水渗井建造形式,按其属性特征可分为:
结构与渗流方式:垂直入渗式、辐射渗透式、渗排一体式(见图1);
井体材料:砖(石)砌式、钢筋混凝土式、塑料式、硅砂混凝土式、钢波纹管式、玻璃钢管式等;
填料类型:砂石渗井、建筑再生骨料渗井、人工改性填料渗井;
布设形式:单井式、井群式。各类渗井技术特性及适用条件如图1所示。
图1 雨水渗井典型结构与渗流方式
工程设计中,雨水渗井径流调控作用会因其所处排水防涝体系位置的不同而异。笔者从海绵城市“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三段式雨水系统构建角度出发,将雨水渗井划分为:源头减排渗井、过程控制渗井和终端消纳渗井(见图2)。源头减排渗井适用于小区、广场等产汇流源头地块下垫面径流削减;过程控制渗井主要用于排水区市政雨水管网转输流量的中途削峰,减轻下游管网排水压力;终端消纳渗井则用于排水系统末端雨水集中削减。
雨水渗井设计选型时,应根据其系统功能定位、汇水区特征(降雨特征、汇水面积、下垫面污染水平)、拟建场地工程地质(稳定性、承载力)、水文地质(地下水埋深、土壤渗透性)及周边建构筑物基础埋设条件等,由图3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工程选址时注意:
拟建场地及汇水区内不得有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储存与堆放场所;
地下水源井周边30 m范围不得建设雨水渗井,范围外选址时应避开补给区并评估污染风险;
拟建场地适宜性评价应结合工程地质资料,分析地层稳定性、承载力,同时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分层(分段)开展注水试验 ,评判地下水以上土体渗透性;
雨水渗井设置于建筑小区时,距离建筑物基础水平距离应≥5m;
应用于存在径流污染、设施底部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1.5m或距离建(构)筑物基础水平距离<5m区域时,应采取预净化、防渗等措施防止污染及次生灾害;
湿陷性黄土场地渗井建设应经专门论证;湿陷等级低、土层薄的非自重湿陷场地,可考虑贯穿式渗井结构;
地下水位过高且径流污染严重、地下水保护严格地区,易坍塌、滑坡等不良地质区,高等级、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区,土壤渗透性严重不良且开挖处理成本过高地区不适合建设。
图3 雨水渗井分类及适用场景
2 系统设计
Rainwater seepage well
2.1 规模计算
2.1.1 设计进水量
目前,雨水渗井设计进水量(Vc)算法较多,易出现未考虑其排水系统中功能定位,混淆使用,导致规模偏大/小的情形。笔者建议分3种情况:
(1)用于雨水源头减排目标时,宜按式(1)计算:
式中 Vc1——设计进水量,m³;
H——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mm;
φc——汇水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F——雨水渗井汇水面积(含自身),hm²。
(2)用于雨水峰值(管道洪峰流量)削减目标时,可按式(2)估算:
式中 Vc2——设计进水量(调节削减水量),m³;
μ——脱过系数,雨水渗井下游出水管道设计流量与上游进水管道设计流量之比;
Qi——雨水渗井上游管道设计流量,m³/min;
b、n——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t——降雨历时,min。
(3)用于项目/区域雨水终端消纳时,可按项目/区域室外排水设计重现期对应暴雨强度计算,见式(3):
式中 Vc3——设计进水量,m³;
A1、C——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P——室外排水设计重现期;
ψc——汇水区综合流量径流系数;
tc——设计降雨历时,min,一般≤120min。
2.1.2 设计渗透量
设计时,忽略雨水非饱和—饱和入渗变化过程及其各向异性,基于达西定律计算见式(4):
式中 Wi——渗井渗透量,m³;
δ——安全系数,宜取0.5~0.8,汇水区下垫面易积淀泥沙、尘土时,取低值,较洁净时,取高值;
K——渗透土层饱和渗透系数,m/s;
J——水力坡度,一般取1;
A——渗井有效渗透面积,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算,竖直渗透面按1/2设计水位高度计算,m²;
ti——入渗历时,min。
式(4)中,K应以现场注水试验确定。勘察时,实测渗井底部及周边土壤渗透速率应≥5×10-6m/s,宜在6×10-5~6×10-4m/s(中粗砂渗透系数区),不宜超过1×10-3m/s(无足够停留时间净化)。对于地下水以上可渗透成层土(饱和含水),其等效渗透系数可按式(5)计算:
式中 Ke——渗透土层等效渗透系数,m/s;
hp——渗透土层上方蓄水深度,m;
hj——土层j厚度,m;
kj——土层j渗透系数,m/s。
式(4)中,ti取值分两种情形:①汇水面径流通过渗井快速下渗且不允许周边积水时,应按当地多年平均降雨历时取值,一般取2~3 h;②汇水面径流量大且允许渗井周边存在积蓄滞区,雨后一定时间完成排空时,可取12~48 h。
2.1.3 设计储存容积及有效渗透面积
(1)雨水渗井顶部设有蓄水空间时,其有效储存容积可按式(6)、式(7)计算:
(2)渗井顶部不设滞蓄空间或很小时:Vt=0,其有效储存容积Vs等于填料孔隙储水容积,有效渗透面积按忽略Vs后的式(8)计算。
根据进水流量与土壤渗透速率校核Vs、A,结合渗透土层埋深、进出水管标高、填料厚度与孔隙率分配渗井顶部和填料内部蓄水容积;结合渗井结构及贯入渗透土层深度,分配有效渗透面积,垂直入渗井按井底渗透面积叠加井壁开孔面积分配,辐射渗透井按井底渗透面积叠加水平渗透管开孔面积分配。开孔孔径、开孔率还应经结构专业校核。
2.2 结构与填料设计
2.2.1 结构与材料
根据上述计算初步确定雨水渗井内径及深度,井壁结构与材质应考虑拟建场地地质,经结构演算确定。一般情况下,源头减排渗井多采用垂直入渗或辐射渗透式,过程控制与终端消纳渗井采用渗排一体或垂直入渗式。辐射渗透式渗井多采用砖砌,渗排一体式渗井多采用塑料成品井,垂直入渗式渗井可采用砖砌、钢筋混凝土、钢波纹管或玻璃钢管等形式。砖砌式渗井要求地基承载力稳定、不易沉降,结构抗剪性能可承受侧壁土压(无配筋砖砌体结构抗侧壁土压力弱,工程实践中,井体上部易扰动土层可结合放坡,设计成倒梯台“”结构),井壁厚度≥240 mm,结构深度宜≤6 m,不适用于软土、高地下水位等地区。砖砌辐射渗井(见图2b)辐射渗透管敷设坡度宜≥2%,扇形布置,4~8根/层,管长根据排水量确定,管径宜≥150 mm,开孔孔径宜为8~12 mm,采用PE、PVC-U等塑料管材时,开孔率宜为1.5%~3%。渗透管外围可填充1.5~2倍管径厚度的砾/碎石层(粒径>开孔孔径),并用透水土工布包裹。
钢筋混凝土渗井抗压强度高、抗浮性强、耐久性好、自重大,深度适用广(几米至几十米),井径、井壁厚度应满足下沉深度、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抗滑、抗浮、抗倾)要求,符合《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191)规定。团队运用ABAQUS软件,模拟不同工况下(不同井径、壁厚、埋深、开孔率)应力场,推求结构最大拉力值,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配筋计算,获取保证钢筋混凝土渗井安全的参数值。钢筋混凝土垂直渗井(见图2a)井底与井壁开孔区宜填充碎石渗透层,渗透层高度与开孔区高度一致,外包透水土工布或整体设为级配反滤结构。
塑料渗井多采用PE或PP成品井,自重轻,占地小,抗浮性弱,井径一般≤1.5m,结构深度≤7m,井壁采用实壁或带肋结构,壁厚、材料性能应符合《市政排水用塑料检查井》(CJ/T 326)规定,开孔后井筒环刚度应满足抗侧壁土压要求。渗排一体式塑料渗井(图2c)井内应设0.3m沉沙室,井间距≤150倍渗管管径,渗管管径、敷设坡度(宜1%~2%)应满足雨水排放流量要求。
除以上典型结构外,近年来,钢波纹管、硅砂混凝土等材料也被用于雨水渗井建造。钢波纹管渗井采用热轧钢板波形钢片拼接而成,井径、井深适用广,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自重小,可用于软土、膨胀土区域。硅砂混凝土渗井采用具有透水功能(透水系数≥2.5×10-4m/s)的硅砂砌块砌筑而成,无须结构开孔,适用于小区、公园等径流水质良好(低浊)地区的小深度渗井,材料性能及强度等应符合《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 381)规定,寒冷地区应用时须满足抗冻要求。
此外,实践还应考虑场地空间、工期(砖砌式、现浇钢筋混凝土式>预制钢筋混凝土式、钢波纹管式>塑料式)、造价(钢筋混凝土式>砖砌式>钢波纹管式>塑料式)、使用寿命等因素,综合比选后确定结构方案。团队在上述结构基础上,集成相关技术优点,提出一种组合式雨水渗井结构(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