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环境保护>> 环保知识>>正文

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特征、阶段与问题

作者:王世汶 杨亮  
评论: 更新日期:2020年09月16日

导读:中国环境产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进入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2年以后呈现出了快速的超常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发展轨迹独特、成长较为迅速的新兴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环境产业已经基本建立起能够对应中国污染当量和经济产业结构类型的环境产业体系, 中国的环境产业对中国经济建设的保驾护航,维护民众基本的生存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特征与发展阶段

(1)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特征

中国环境产业从产业发展结构特征角度可分成设备加工、设备制造+工程、工程+设备制造+服务、工程+设备制造+服务+投资等阶段。在上述发展阶段中,工程、设备制造、服务、投资各领域均不断升级、发生质的变化。

环保装备领域。由简单设备加工逐渐向成套装备制造升级转变。目前国内环境产业的设备制造不仅能提供单元的配套功能,而且逐步与处理工艺相融合,拥有了系统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具备了自动化水平和智慧化转型的雏形。

环保工程领域。工程部分是中国环境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也是在产业中占比较大的部分,先后经历了工业污染治理的配套工程、市政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区域流域生态化治理与修复的配套工程等阶段。环保工程的设计水平、施工质量、复杂度和系统性都有了快速的成长,成为近20年来中国环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保服务领域。环境产业中的环境服务部分由过去的设计规划逐步拓展到工程监理、设施运维、系统咨询,并向全过程咨询与服务方向发展,成为环境产业中科技含量高、对环境改善结果影响大、投入产出比高的组成部分。

环保投资领域。近10年来,环境产业投资逐渐形成并高速发展, 关注度高、争议大、对产业发展速度和模式具有重大影响。从政府的单一性投资,逐步发展到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并重与协同的阶段,投资的介入与发展对于放大环境产业的服务半径、提升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发展系统性升级都产生了正向、积极的催化作用,但在近两年饱受争议。中国特色的环境产业应该匹配何种投资模式和投资机制, 成为当下环境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并对于环境产业今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2)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阶段

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阶段化特征可以基本划分为四个:(1)平稳发展期(2002年之前);(2)改革探索期(2002年至2008年);(3) 高速发展期(“黄金十年”,2008 年到2018年);(4)产业动荡期(2018年到现在)。

平稳发展期。2002年之前的环境产业是以工业污染治理和部分中心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至2000年,中国环保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初期探索为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探索期。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民营企业规模化地参与到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为代表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从大城市向大中城市迅速扩展,激发了广大社会资本和民营环境企业内在的扩张动力和发展速度。这一阶段为其后中国环境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中国环境产业实际上的转折点和腾飞的基础。同时也使得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极大地弥补了国家在环境基础设施方面财政投入能力不足,也促使环境设施的运营板块从无到有,积累了环境产业的服务队伍,稳步提升了环境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

高速发展期。2008年开始了中国环境产业的“黄金十年”。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建设,除了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外,另一个基本特征是环境产业的主要分支领域的出现和快速兴起,PM2.5治理、大气脱硫脱硝、垃圾焚烧、土壤修复、农村污染治理、VOCs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危废处理、市政环卫等。这一阶段尤其是2010年之后,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融资体系的初步建立,各种资本助推下的环境产业呈现出快速多样化的发展局面,这个阶段也是中国环境产业最为活跃、最为社会所重视、产业格局迅速确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环境产业的产业体系、分工和初步的协同初步建立,也形成了江苏、广东、浙江、北京、四川等地的环境企业聚集化特征,中国环境产业基本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垂直分工体系、人才体系、产业配套体系和多元资本体系。

产业动荡期。2018年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大和资本市场的震荡,环境产业,尤其是环境产业民营企业板块的头部阵营发生了激烈的震荡。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大举介入,数十家民营上市环境企业的股本结构发生改变,国有企业在环境产业中形成了大体量的优势地位,环境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市场资源分配、资金链条传递都发生了重大改变。环境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环境企业面临着发展的困惑,这种局面给中国环境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中国环境产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现阶段仍存在若干问题。

(1)尚未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由于市场信号的扭曲,目前国内环境市场的竞争尚缺乏良性的氛围,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环境质量的结果导向虽有所加强,但优胜劣汰还缺乏应有的力度,这也是环境产业虽然企业数量庞大、但是个体普遍偏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低价无序竞争充斥整个产业链的重要原因。

(2)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内绝大部分企业在经济实力、人才储备、信息获取、长远规划、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基本不具备原创性技术研发的能力和意愿。这使得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中下游地位, 除了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外,难以参与国际上的正面竞争。

(3)高端人才不足、产学研机制不顺。环境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比20年前有了大幅提升, 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在有些企业中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面临低水平重复竞争,人才进步的速度整体上不容乐观。业内产学研的机制不够顺畅, 企业从科研院所获取的技术成果和人才除了带动了小部分企业发展以外,没有获得广泛的效益。

(4)环境投资效率有待提高。由于政策波动、资本助推、环境产业的发展短期利益诉求明显,企业在不断出台的政策利导下快速扩张构成了其基本特征,技术的规范化、管理的精细化、运行的自动化即使是在优势的分支领域内也没有形成积累,环境投资相应的效益溢出不够充分,在一些市场机制相对不健全的细分领域内,有限的环境投资还存在浪费的现象。

三、当前环境市场发生的变化和未来预期

中国环境的治理和改善需求在30年高速度、低技术水平的经济发展后,构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最长期的需求。但需要说明的是, 环境治理需求与环境治理市场是两个概念。环境治理市场是具备了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条件下的治理需求,环境治理需求是长远的;环境治理市场是具有时间特性和阶段特性的,从特定时期的定量规模来看,环境治理市场规模小于环境治理需求规模。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后,增长速度正趋于放缓,如果不改变当前的经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冲突。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国内外突然暴发,全世界的经济遭受重大影响。疫情过后,重建经济秩序和重构产业链将是全世界在较长时期内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环境治理与改善诉求将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符合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

(一)新环境市场定位下的新供给:新环境产业

供给侧的变化往往受需求侧的变化带动和影响,环境市场出现了一些本质性的调整后,必然也会通过传导机制对环境产业构成制约, 并通过环境产业自身的调整和变化,最终形成新的供需相对平衡。

(1)新环境市场的需求特点

第一,在恢复与提振经济的背景下,环境政策将趋于平缓,环境的投入和对污染的约束将不再激进;环境质量作为政府的管理目标,相关要求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将维持一个新的平衡。

第二,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要求下,在环境投入和环境管控的双重约束下,如何通过调整供给侧的改革,使得环境质量和环境效益最大限度的改善,将成为环境产业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第三,政府对环境质量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的能力必须得到大幅度加强,通过升级技术手段和改善控制方法,确保环境管理在精细化和实时性上有质的提升,通过管理强化政府责任追究和全过程监控,确保污染排放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第四,存量环境治理设施的稳定性和达标率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环境设施的管理水平、自动化水平、智慧化水平需普遍升级,从而获得高性价比的环境挤出效应。

第五,对于具有重大危害的环境污染领域和恶性的环境污染源, 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形成有效的治理能力和管控基础。

第六,环境产业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必须符合新时期的要求,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必须有所改进,环境产业面临全面升级的迫切性和压力。

(2)“新环境产业”的提出

基于环境产业面临的是全产业的变革和调整的考量,本文把整体调整后的环境产业称为“新环境产业”。

“新环境产业”的基本定位是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环境投入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强化技术研发能力、突破治理技术难点、加速数字化改造、改善竞争环境、优化创新机制等手段,将环保产业构建成为能够有效支撑环境管理的转型与升级、突破解决危及民生健康的重大环境安全污染和隐患、提升环境设施运行的管理水平和稳定性、补齐环境治理系统化的短板、有效严控重点污染源、在局部地区和流域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内在竞争力和进步迭代能力的新型产业群体。

(二)新环境产业的基本特征与变革的方向

(1)横向“金字塔”,纵向“产业链”

新环境产业的竞争格局将会逐渐以不同的产业链组合而展开。产业链的组合以竞争优势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服务于特定目标和特定项目的环境企业,以实现特定环境目标为导向,实现不同优势企业的组合或联合。环境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地以区域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诉求,较少地出现非综合环境质量考量下的单体项目。

伴随着不断的优胜劣汰新环境产业,将逐渐形成以大型国企和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为塔尖、以服务特定领域或拥有核心技术为特征的专业综合公司为中间,以专业的咨询公司、设备公司、材料与药剂公司、服务公司为底盘的“金字塔” 结构。金字塔纵向的不同公司构成服务特定目标或资本连接的产业链。

(2)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

在所有产业都向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新环境产业的数字化也是必然的趋势。新环境产业的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首先源于政府环境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在管理部门人员有限,管理对象庞杂且数量巨大,管理过程动态且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只有数字化的转型可以让环境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有质的改变。

目前,尽管各省、市、自治区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构建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但在可以预期的五年内,环境信息采集手段、过程分析手段、应急手段都将实现部分或全面的数字化。污染排放的人为督查将让位于实时的数字督查,环境管理将基本结束报表式、间断式、文字式、会议式的阶段,升级到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可视化、智慧化的管控阶段。环境质量的变化将逐步纳入无缝隙、无死角、立体化、预警化的监控中,真正实现环境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与此同时,环境治理设施运行的数字化监控、市政市容卫生的数字化监控、环境设备运行状况的数字化监控,也正在进行探索和实践。尽管存在数据采集、工艺匹配、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等挑战和困难,但是精细化、智能化环境管理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来自于政府和环境企业的数字化需求,诞生和转型了一大批从事环境数字化设计规划、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的企业,虽然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但增长速度强劲,成为环境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分支。

(3)环境市场规划与设计的方式将出现重大调整

目前环境市场的规划与设计在方法学上存在较大的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基础数据不清、模型偏离实际、结果无法事先预判、应变能力较差等问题。

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设定下的环境市场的规划设计要在数据、模型、验证、调整、动态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需要逐渐更多地依托物联和智慧化,环境市场的导出将更加符合环境效益最大化原则,更加具有预见性和可实现性。

(4)重点尖端技术的突破和实用化

中国环境产业的技术水平,无论是监测技术、材料技术、还是工艺技术、设备精度,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比如各类精密传感器、熔融焚烧炉、环境复合材料、特种菌剂和药剂等。

在新环境产业阶段,无论通过何种创新方式和合作模式,环境企业应逐步拥有和掌握一定程度的环境尖端技术,在数字监控、工艺优化、提质增效、运营管理等方面予以突破。

(5)运营管理整体趋于数字平台化运行

无论是来自政府的环境管控, 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营,还是企业设备的运维服务,在新环境产业阶段都应该分别实现数字平台化远程监控或运行。不同平台之间都应当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环境整体化管理运行的数字化、立体化、复合化,不同平台之间的互通与协同将极大提升对环境质量的把控能力与水平。

(6)基于责任厘清下的环境监测与应急管控体系

政府的环境管理与治理责任是以行政边界为考核单元,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与厘清是刚性需求。为了强化环境责任的归属与追责,在行政边界上,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不仅应便于划分责任的归属,而且对于联动的预警与协同防控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基于责任与应急的监控系统是独立于整体环境监控体系之外的必要补充。

(7)从竞相模仿转向理性的知识产权合作

过去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是环境产业技术进步迟缓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面向国内还是国外,模仿和抄袭在行业内饱受诟病。环境产业的技术升级是典型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结合中国环境企业的发展现状,上述模式仍是促进产业整体技术进步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须遵循国际惯例以获得长期合作机会。此外,国内技术和产品的同质化也是导致低价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采取正规的手段和方法获得合作方的认可和承诺,转移真技术, 培养有真正价值追求的客户,是新环境产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8)环境设施运营管理服务能力的升级

重建设、轻运营一直是国内环境产业的普遍问题。吸纳阶段的中国环境基础设施规模已经排在国际的前列,但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的稳定性并不高,垃圾焚烧设施更是在二口恶英,臭气,飞灰、炉渣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较大差距。

新环境产业要把构建良好的运营管理能力作为核心特色之一, 凸显环境产业是服务产业的理念。提升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稳定性,把建设和设备作为服务工具, 这对于整个环境产业来说是整体能力和定位的提升。

(9)产业的规模与配置将发生重大调整

在追求结果的管理与投资目标导向下,新环境产业的企业数量将大幅度减少。有限的环境治理投入并不支撑如此数量规模的环境企业存在。遵循市场规律,在合理分工,优胜劣汰,扶优扶强的理念下,环境企业的数量将大幅度缩减,通过倒闭、并购等市场化方式,将企业的数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数量级上。净化现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环境,避免有限的环境投入浪费在低效、低端、低水平的企业手中。

(10)重新构建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新环境产业产生的内核中, 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一些技术能力的提升,如数字化管理、人工智能、智慧运维平台的建设运营等,必须以良好的科研成果和背景为支撑。过去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集中于特定工艺及组合的技术转移。新型的产学研合作除了合作的技术内容有重大调整外,合作的机制也必须进行适度创新,以确保好的技术可以以规模化的方式应用于整个产业,而非扶持和服务于个别企业。

(11)企业营销的轻型化、自媒体化

传统环境企业的营销在企业经营成本中占据较大比例,随着自媒体的高速发展,企业也在探索全新的宣传和市场拓展模式,短视频、小程序、直播等使企业认识到传递企业的价值与服务完全可以有更轻型、更形象化的方式。同时客户随着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也开始逐渐接受这类新型的手段和方式。新模式的应用不仅扩大了企业传播的半径,而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这将是新环境产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外在特征。

(12)内部办公、服务支撑、售后维护的数字化

受特殊时期的影响,企业已经体验了远程办公、远程会议、远程产品交付、视频运维指导、直播人员培训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在这种体验先行的催生下,企业内部治理与外部服务的数字化将是大势所趋,业内也会诞生一批为环境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专业公司。

(三)对新环境产业的几点预判

(1)民营企业依然将是新环境产业的核心

环境产业是以服务为基本业务内涵的产业,其核心能力不是资本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才是产业的核心,而创新和服务却是民营企业的天然优势所在。

新环境产业应该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理分工与配合, 国有企业更具有经济实力,更应体现政府的意志和方向,而广大民营企业在优化自身的前提下, 把技术搞好,把服务做到极致, 形成环境产业对经济保驾护航和支撑的作用。

在新环境产业的“金字塔”中, 中间和底层的基础应该还是民营企业,金字塔尖上的国有企业更应该具有战略性布局和资本的特征。

(2)综合服务能力考验企业竞争力

新环境产业一定要强化和提升“软”的服务能力,将“软”服务能力和“硬”的工程设备能力更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软实力”的部分更具有服务特征和整体目标特征。尤其是环境企业,不能把“软”的部分理解为科研院所的责任和特长所在,工程、技术都是服务的抓手和工具,服务才能构成整体,才能形成解决方案。今后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凸显软的竞争力和服务综合优势,所以“软”是环境产业更需要强化的部分。

(3)环境服务界面将深度数字化

无论什么类型的客户,其未来和提供环境服务的企业的交互界面和业绩结算界面多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供需双方通过数字平台进行业务沟通,环境质量考核界面以数字形式加以确认。企业服务的内容可以是不同的技术、设备和工程,但和客户的服务体系将会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开展。

(4)人才和合作将是新环境产业的难点

环境产业内人才的提升还缺乏有效的途径,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将影响产业链的形成。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的快速提升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产业链的优劣将决定综合环境服务能力的构建。

(5)数字化与核心技术是产业的支撑

数字化将极大地提升效率,尤其是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环境存量设施的产出效率。核心治理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要素,尤其是一些高端技术是解决环境疑难问题的抓手。如果“数字化”与“核心技术”这两方面都得到有效强化,环境问题的“点”和“面”就都有了升级的途径。

伴随着中国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的环境政策与管理目标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作为供给侧的中国环境产业也势必面临多元调整。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关于环保产业的发展, 明确了“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强化环保产业支撑”“强化环保产业支撑”等明确的发展要求。在此指导下,以提升整体效能、突破治理技术难点、加速数字化改造、推进规模和实力优化及创新机制重构等为标志的“新环境产业”,势必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供给能力,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