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量放线:根据施工图纸及现场控制点,使用全站仪测定桩位,并打入木桩;以“十字交叉法”引到四周用短钢筋作好护桩。
2.埋设护筒:护筒采用板厚为4~6mm的钢板焊接整体式钢护筒,直径为1.2m,埋深2.0m。利用人工配合钻机开挖,挖坑直径比护筒大0.2~0.4m,坑底深度与护筒底同高。护筒上设2个溢水口,埋设时,筒的中心应与桩中心重合,其偏差不得大于20mm;并应严格保持护筒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同时其顶部应高出地面0.3m。护筒位置正确固定后,四周均匀回填粘土,并分层夯实,确保成孔的质量。
3.成孔:桩机钻进时,边钻进边注入泥浆进行护壁,保持泥浆面始终不低于护筒顶下0.5m,钻进过程中随时检测垂直度,并随时调整。成孔后泥浆比重控制在1.20以内。
4.钢筋笼制作及吊装:按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进行制作钢筋笼,钢筋笼主筋采用搭接焊连接,主筋与箍筋采用点焊;用25t汽车吊车下放钢筋笼,吊放钢筋笼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钢筋笼轴线与桩轴线吻合,并保证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5.水下混凝土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应尽量缩短时间,连续作业,确保首批灌注的混凝土初凝时间不早于灌注桩全部混凝土灌注完成时间。
⑸压顶梁及拉板施工
压顶梁、拉板和旋挖灌注桩通过相互钢筋锚固,连成一个支护结构整体。压顶梁截面为1100mm×600mm,位于旋挖灌注桩桩顶,拉板连接两地块旋挖灌注桩桩顶压顶梁,厚200mm,配置20@200,均采用C25砼。
拉板保护措施:拉板浇筑后,在外围采用彩钢板进行围蔽,待砼强度达到100%后,方可堆放材料,堆放前垫上合板保护砼面,卸放材料时要轻放,并严格控制堆放重量,不得超过设计荷载限值的40kpa。
⑹基坑排水
基坑顶、底四周设置排水沟(300mm×300mm),坡度1%,沿排水沟每30m左右设一个集水井(800mmx800mm,深1000mm),出水端设置三级沉淀池,将雨水及地下渗水导流排入集水井,经集水井中的抽水泵泵送排往地面排水系统、沉淀后排入市政地下水道。
四、施工过程控制
保证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是整个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关键,所有施工人员必须对此有高度一致的认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规范要求、施工方案施工,确保施工的顺利、有序地进行。
⑴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1.认真学习和领会图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使施工人员掌握施工图的内容、要求和特点。
2.编制好专项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好、快、省、安全、优质、高速、低耗地完成。
3.把好材料的质量关。钢筋、水泥等材料进场必须有合格证及检验报告,进场后,必须在监理人员的见证下取样送检,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4.施工机具设备投入使用前应检修完善,并坚持制度性的保养、检修,确保其正常,不得因机械故障影响工程质量,测量仪器须经有关部门年检合格。
⑵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首先,对开挖边线及高程控制点及时进行校对复核;其次,做好技术交底,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专项施工方案及相关规范规程进行施工,减少和避免返工现象;最后,落实专项专人责任制和奖罚制度。
五、基坑变形监测
为了随时了解基坑边坡在开挖及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在坡顶布置了53个监测点,对顶部水平位移、顶部竖向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周边管线变形、地下水位监测、周边地表竖向变形等项目进行监测。基坑开挖施工期间每开挖一层至少观测1次,基坑开挖完毕后,每10天测1次。经监测,各项目监测点累计变化值均在报警值允许范围内,边坡一直稳定,未出现裂缝、局部坍塌等危害现象。
六、结语
实践证明,工程采用本文介绍的深基坑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基坑整体形状良好,未发生任何滑坡或失稳事故,周边道路及建筑物未出现开裂及下沉现象,完全能够满足施工的安全要求,因此,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
[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3] 龚晓南 《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4] 刘国彬,王卫东 《基坑工程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