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出事故隐患排查模型,实行“四级”隐患排查,“四级”监控治理,定期进行风险评价,实现消除隐患、防范事故、安全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隐患 查找 治理
一、前言
为深入细致开展隐患排查,促进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在加快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以“设备零缺陷,员工不违章,班组无事故”的“零”理念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从而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目前,围绕安全生产的方法、思路以及激励机制很多,比如“双基”建设、安全风险金、安全标准化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对如何彻底排查隐患,根除隐患却缺少有效的方法。为此,要把隐患排查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使得安全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必须从突出“预防为主”,牢牢抓住“风险管理与控制”这个安全生产的切入点入手,从风险源(点)的确定、隐患治理、评估分级的建立,形成一套完善的事故隐患控制方法,才能把事故隐患置于在控、可控的状态,实现企业生产的安全运转。为此,从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模式,实行分级排查、监控治理,探讨隐患排查新思路。
(一)概念
1.事故隐患的概念:国家安全生产总局(16号令)将其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事故隐患排查的概念:“识别事故隐患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即从公司的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判定其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
3.隐患排查模式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模型,即“隐患排查体系—风险评价体系—监控治理体系”。 实现“查找隐患—风险评估—整改治理—预防事故”闭环管理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隐患排查体系:公司(厂)、车间、班组定期排查、岗位自查。风险评价体系:由专业人员组成,定期进行作业活动风险评估。监控治理体系:公司(厂)、车间、班组和岗位分级监控治理。
(二) 隐患排查体系
1.公司(厂)隐患排查:以全公司(厂)所有生产区域为排查对象。由公司(厂)主要领导组织安全、生产、技术、车间及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参加,分专业、类别进行全面、逐一排查。排查要有重点、有目标、有内容、有结果。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整理归类,全面辨识、评估,确定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落实责任。根据辨识、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程度,划分A(厂级)、B(车间级)、C(班组级)、“D”(岗位工)四个等级,实行分类、分级监控治理。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风险源(点)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和动态监控,不留死角、盲区。
2.车间隐患排查:以车间所辖生产区域为排查对象。由车间主要领导组织班组长、有关管理人员及职工业务骨干参加,根据本车间的生产经营实际、作业条件,进行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整理归类,确定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落实责任。根据风险程度,分级监控治理。对于本车间无法解决的隐患,应以书面形式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领导或部门。
3.班组隐患排查:以生产班组作业区域为排查对象。由班组长组织班组职工进行排查。每班作业前先排查后工作,作业中巡回排查,作业后复查。随时纠正不安全行为,消除不安全状态。班组无法解决的隐患,应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领导或部门。排查结果记入隐患(缺陷)台帐或交接班记录,并落实整改责任人。
班组排查主要内容包括:职工身体状况、情绪状况(身体不佳、情绪不好,可调换工作或休息);个体防护用品穿戴状况(要求穿戴整齐);班前(中)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班前交代安全事项落实情况等。应制定班组长巡查表。
4.岗位自查:岗位工以作业区域为对象,以自查为主。岗位工在工作期间,针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危及安全生产的状况,做到随时发现,及时纠正并采取控制措施,消除事故隐患。排查结果记入巡查记录。本岗位无法解决的隐患,及时报告有关领导、部门。
制定岗位巡查表。
主要内容包括:重要设备、危险源、点控制、设备完好标准、巡查路线等。
5.隐患排查频次。隐患排查:公司(厂)每月应不少于一次。车间每周一次。班组坚持班前、班中、班后排查。岗位人员定期、不定期巡查、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