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室内燃气安全的探讨
作者:崔栋1 赵辉2
来源:1.大连市燃气管理处 2.大连煤气公司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7月18日
2.1.3 采用定尺不锈钢波纹管替代燃气胶管
定尺不锈钢波纹管是取代现用燃气胶管的新型产品。它两端可采用螺纹固定连接,也可在灶前阀端采用橡胶夹紧连接,在炉灶端采用螺纹固定连接。它可以与台上灶、镶嵌灶、热水器直接连接,这样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胶管老化龟裂、油污腐蚀、不防火、易脱落等不安全因素。具体连接方法见图1。
Fig.1 Connection of sized stainless steel corrugated pipe
2.2 使用带有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灶具
燃气灶具作为燃气的使用终端,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燃气灶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安全起见,应当选用带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器具。熄火保护装置是在意外熄火但没有切断气源等危险情况下可自动切断气源的安全装置,设置熄火保护装置是国家对民用嵌入式燃气灶的强制规定。目前市场中有热电偶式熄火保护装置和离子熄火保护装置两种。
热电偶式熄火保护装置工作原理是在热电偶受热时,会产生热电势,热电势通过导线导入电磁线圈,产生磁场使电磁阀吸合,使电磁阀工作。其工作方式为:当按下旋钮,小火点燃时,热电偶受其火焰加热,产生热电势,燃气阀开启,燃烧通路打开,维持其正常燃烧。一旦遇到大风或汤水等溢出,扑灭火焰,热电偶的热电势很快下降到零,线圈失电,电磁阀失效,在弹簧作用下迅速复位,阀门关闭燃气通路,终止供气,保证安全。离子熄火保护装置采用“离子针”技术,是基于火焰导电的原理而发明的。在燃气灶正常燃烧时,利用火焰中的微电流就能保证持续通气,而当意外熄火时,离子针会在0.1s内感应电流状况变化,感应不到电流时电磁阀就会在4s内切断气源。
燃气灶具在使用中很可能出现汤水溢出熄灭火焰、风大吹灭火焰的情况。对无熄火保护装置的灶具,熄火后燃气会继续流出而进入室内,随时有可能酿成中毒、火灾等恶性事故。而对带有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灶具,当灶具意外熄火时,熄火保护装置会自动切断燃气,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国家标准《燃气燃烧器具安全技术通则》(GB 16914—1997)规定“有可能出现意外熄火的燃具必须设置熄火保护装置。”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和中国标准化协会一起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6410《家用燃气灶具》有望从2007年年初开始实施。
2.3 安装使用燃气报警器
燃气报警器的核心是气体传感器,俗称“电子鼻”。气体传感器连接在平衡式电桥电路上,传感器对环境气体进行探测,当环境气体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时,传感器电阻发生变化,平衡电路失衡而产生信号,然后把这个信号进行放大以驱动发光二极管闪光和蜂鸣器鸣响,从而达到报警的效果。当环境气体中可燃气体浓度受到控制,并降至报警浓度下限值时,电路恢复平衡,信号消失,恢复正常状态。燃气报警器灵敏度较高,对微量的有害气体会迅速报警,带切断装置报警器还会即时切断燃气,从而有效避免各类燃气事故。
燃气泄漏报警器在日本的发展已逾30a,由于报警器的大力推广使用,使燃气泄漏和爆炸等事故发生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统计,1970年日本全国共发生燃气事故近800起。随着燃气报警器的普及,1998年的资料显示,与液化石油气有关事故仅发生75起,而全国22418186户城市管道始用户中一年发生事故仅为16起。家用燃气报笔已成为日本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根据国内外的成熟经验和先进技术,大连市也对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2年大连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大政发[20(68号),就推行燃气报警器的安装作出了明确规规定中提到“为确保安全用气,所有使用燃气用户都必须安装燃气报警器”。为了更好地普及燃气报警器的安装使用,我市对新建的住宅小区提出必须配套燃气报警器的要求,2003年由市政府希连煤气公司共同投资,为全市的低保户和一楼有燃气引入管的用户免费发放、安装燃气报警器43000台,大大降低了燃气事故的发生率。
3 结语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人民的安健康,为了有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建议在燃气]的设计、施工中应当尽可能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枥的新材料、新技术,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经验,配雀要的安全防护设施。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宣力度,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用户选用安全防护。判较强的燃气器具产品、材料及报警装置,消除燃气泄漏隐患,远离危险。
参考文献:
[1]何选明.铝塑复合管在燃气工程中的应用[J].煤气与热力,2006,26(5):33—35.
[2]彭世尼.小城镇生活能源与燃气化建设[J].煤气与热力,2006,26(3):36—38.
[3]王世玉.室内燃气铜管暗设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 2005,25(8):54—56.
[4]肖久明.室内燃气设计与住宅建筑的相互影响[J].煤气与热力,2005,25(7):44—46.
[5]赵先勤.居民生活用气的安全措施[J].煤气与热力,2005。25(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