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设置静电缓和器
静电缓和器又叫静电中和器,它是消除或减少带电体电荷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它所产生的电子和离子与带电体上相反符号的电荷中和,从而消除静电危险。
2.3防止操作人员带电
人体表皮有一定的电阻,如果穿着高电阻的鞋,因人体和衣服之间相互摩擦等原因,会使人体带电。因此,经常在油泵房、灌发油间及从事装卸作业的人员,应避免穿着化纤服装,最好穿着棉织品内外衣和穿防静电鞋。
2.4减少静电的产生
从目前的技术状况来看,还不能完全杜绝静电产生。对于防止石油静电危害来说,不能完全消除静电电荷的产生只能采取减少产生静电的技术措施。
2.4.1控制油品的流速
油品在管道中流动产生的流动电荷和电荷密度的饱和值与油品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因此控制流速(尤其是油品在进罐、灌装和加油时的流速)是减少油品静电产生的有效方法。根据《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装油鹤管的出口只有在被油品淹没后才可提高灌装流速,且汽油、煤油和轻柴油等油品的灌装流速不宜超过4.5m/s,初始灌装流速应低于1m/s。
2.4.2控制加油方式
油罐从顶部溅装油时,油品必然要冲击油罐壁,搅动罐内油品,使其静电量急剧增加。实验表明,从顶部喷油装油产生静电量与底部进油产生的静电量之比为2:1。另外,顶部装油还会使油面局部电荷较为集中,容易发生放电。可见从油罐底部(或从顶部沿油罐壁伸至罐底)装油比顶部装油安全得多。
2.4.3防止不同闪点的油品相混及控制清扫介质
不同油品或油中含有的水和空气之间发生摩擦而产生静电。同时,轻质油品内混合重质油品时,重质油就会吸收轻质油的蒸气而减少了容器内气体空间混合气体中油蒸气的浓度,使得未充满液体的空间由原来充满轻质油气体(即超过爆炸上限)转变成合乎爆炸浓度的油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因此,防止不同闪点的油品相混或降低油品中的含气率和含水率。严禁使用压缩空气进行甲乙类油品的调合和清扫作业。
2.4.4流经过滤器的油品要有足够的漏电时间
流经过滤器的油品产生了剧烈的摩擦,油品的带电量会增加10~100倍。为了避免大量带电油品进入油罐或罐车,流经过滤器后的油品漏电时间需30s以上。
储运部目前防静电情况:
3.1采取的措施
3.1.1安装防静电装置:目前,我们储运部的油罐和管线采用了静电接地和跨接、浮顶罐还增加了静电导线来导出浮顶上下时与罐壁摩擦所产生的静电。
3.1.2防止人体带电:选用棉质以及带导电丝的材质的工作服,在进出罐区路口和油罐扶梯口设置导电金属球,制定规章要求岗位人员进入罐区和上罐前要先触摸导电金属球放电。
3.1.3制定规章制度:针对静电的危害,储运部制定了对应的规章制度,对油品在管道的流速、油品混装、新油罐(及检修后油罐)第一次进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3.2目前存在的不足:
3.2.1人员培训不到位:由于静电是看不到的,因此岗位人员对静电危害的认识不够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偶有看到某些岗位人员对导电金属球视而不见,根本没放电就进入罐区或上罐了。
3.2.2防静电装置检查不到位:从记录上看,岗位人员多次发现外浮顶油罐的浮顶静电导出线断掉,都能及时上报,但是对其他油罐和管线的防静电装置的缺陷却很少有记录,说明岗位人员的检查还是不到位,原因有两点:一是部分防静电装置位置比较难检查,例如内浮顶罐的浮顶静电导出线、被草丛淹没的管线跨接等;二是因为大部分的防静电装置都是焊接的,不容易脱焊或断裂,岗位人员因此而掉以轻心,疏于检查。
3.3改进建议:
3.3.1加强对岗位人员的培训,以一些相关的案例来触动岗位人员,使其对静电的危害重视起来,确保落实相关的人体防静电管理规定。
3.3.2增加对防静电装置的监控,例如,增加监控内浮顶油罐的静电导出线的电阻,一旦电阻降低,就说明静电导出线断落和失效,能有效的保证内浮顶油罐的放电。
3.3.3改善防静电装置的检查环境,对管线的防静电跨接可以铺设水泥地面,并在旁边设置明显的指示牌,这样就便于和提醒岗位人员对防静电跨接的日常检查
3.3.4加强对外来施工人员的监督和教育,强制外来施工人员的着装,规范他们的施工技能,以确保他们不对罐区造成危害。
4.总结:
油品静电的产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家还是总公司,都因应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只要我们遵照着去进行我们的工作,那么静电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当然,我们必须小心,要保持警觉,随时检查笼子有没有破损,有没有不结实,这就要求我们对规定章程的熟知,和一丝不苟执行的高度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GB-13348-92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
《储运操作工题库》中石化集团公司出版
《对石油储运安全排放技术的研究》。作者:吴东
《静电防护技术》(网上文摘,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