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正文

环保自力救济性质分析与对策研究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2月16日

        (2)      内容修正
        由于国情的差异,以及我国司法实践的现状,引进环境公民诉讼制度,需要做必要的调整。
        原告的起诉资格:为便于公众参与环境公益事业,同时防止滥诉而无谓增加法院负担,保障行政权独立行使的需要,对原告的资格应有所限制。原告不需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但具有实际损害要件是较为恰当的选择。
        由于国民法律素质的参差不齐,培育环保团体是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环保团体按照社团登记条例设立,在环境公民诉讼中,无须特别许可程序即可参与诉讼。
        告知条款:美国法律一般规定,环境公民诉讼提起前应当告知即将成为被告的污染者或者主管机关,经过60天方得正式起诉。由于公民诉讼制度目的,主要在于督促环境行政执法,而我国现阶段环境执法的不力,是环保自力救济盛行的重要原因。为此,衡量行政机关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威性,与司法救济的效率性,告知时间缩短为30天,更能发挥制度的功能。
        举证责任:环境侵权问题本身具有高科技性,而且公民诉讼是对国家公诉权的一种补充,因此,原告只要具有初始证据即可提起诉讼,随后举证责任移转给被告方。
        费用负担:环境公民诉讼的目的并非在于损害赔偿,而是督促执法,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因此,费用负担的设计相当重要。
        为鼓励公民积极投身环保事业,法院可以考虑适当减免原告的诉讼费用。甚至可以判定适当的费用给胜诉或大部胜诉的原告。至于律师费,尽管法院一般不支持胜诉当事人获得律师费,但在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中,应当允许胜诉的原告向被告主张。
        (3)      法院管辖
        建立环境公民诉讼制度,需要有相应的程序进行支持。由于环境公民诉讼的对象有两种,有观点认为,环境公益诉讼可以在行政诉讼中采用,亦可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区分公益诉讼的被告而分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40]
        环境公民诉讼的管辖究竟归属于民事审判庭还是行政审判庭,有待研究。就公民诉讼的性质而言,主要在于借助法院的判决督促主管机关执行法定要求。性质与现行的环境行政执法密切相关。即使被告是污染制造者,诉讼目的也与污染标准的实现有关,而非对污染事件的损害赔偿,环境行政主管机关还可在诉讼期间参与,因而具有很强的公法性。因此,环境公民诉讼应由行政审判庭统一受理为妥。
        在公民的财产与人身因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时候,往往也涉及到环境公益的损害。受害者可以依据传统的民事诉讼程序获得救济,也可依据环境公民诉讼制度提起诉讼。但这两种诉讼的性质不同,不可混淆。
        三、结束语
        近些年来,各地所涌现出的环保自力救济事件,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就其性质而言,由于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属不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问题仅仅停留在解决纠纷的层面上,实践中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环保自力救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现存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尤其体现在公众参与的渠道不畅,与法院在环境问题上的功能缺位。透过自力救济事件,可以观察到公众对环保事务的关切。因此,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公众的参与热情,是解决环保自力救济事件的关键所在。
        从根本上讲,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需要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环境法治系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任重而道远。本文引入美国的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作为对自力救济事件的制度回应,并提出实施建议。这种引导公众参与环保法律实施的措施,必将有利地推动环境公益事业的向前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钱水苗 《论环境自卫权》 《中国法学》 2001年第3期 73页。
        [2] 张新宝 《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73页。
        [3]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8)》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95页。
        [4] 由于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企业形态,该项物权涵盖了所有权、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权和公司的法人财产权等内容。同时为简化问题起见,假定企业对财产享有物权,而排除财产归属于他人的情形。
        [5]参见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7)》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91页的论述。
        [6] 王利明等 《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5页。
        [7] 参见王泽鉴  《侵权行为法(第一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78-182页。
        [8]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27页。
        [9] 本文不考虑自助作为抗辩理由 ,原因在于,环保自力救济体现出一种反击的特性,而自助原则上只是对请求权进行暂时保全的措施,最终还需通过司法程序来实现。与自力救济的性质迥然有异。(关于自助,参见《德国民法通论(上册)》卡尔,拉伦茨著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370-373页)。
        [10]参见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8)》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1-202页。
        [11] 陈新良 《正当防卫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6页。
        [12]周珂 《生态环境法论》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88页。
        [13] 叶俊荣 《环境政策与法律》 台湾月旦出版社1993年版14页。
        [14] 那力 《论公众在环境事务中获得信息、参与决策、诉诸司法的权利》 《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78页。
        [15] 吕忠梅 《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2页。
        [16] [日 ]原田尚彦 《环境法》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33-34页。
        [17]详见周珂 《生态环境法论》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96-97页。
        [18] 陈泉生 《论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2期21 –23页。
        [19]张新宝 《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30页。
        [20] 相关内容参见叶俊荣 《出卖环境权》 《环境政策与法律》 台湾月旦出版社1993年版。
        [21] 王文宇 《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7-68页。
        [22]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8)》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3页。
        [23] 汪学文 《中德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比较》 《德国研究》1997年第1期14页。
        [24]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30页。
        [25]《德国民法典》第227条。
        [26]陈泉生 《环境法原理》 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27页。
        [27]具体论述见周珂 《生态环境法论》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43-151页。
        [28]《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水污染防治法》第五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七条等也有类似规定
        [29] 如“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六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九条)。
        [30]参见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6—267页。
        [31] 苏力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页。
        [32] 在英美法系,“民”的基本对应面是刑,“民法”包括国内通常意义上的行政法,行政处罚也属于“民事”责任范畴。
        [33] 李艳芳 《美国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24页。
        [34]叶俊荣 《环境政策与法律》 台湾月旦出版社1993年版238页。
        [35] 见美国第五巡回上诉法院Hamker v. Diamond Shamrock Chemical Co.  与美国第四巡回上诉法院Chesapeake Bay Foundation, Inc. v. Gwaltney of Smithfield, Ltd. 转引自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239页。
        [36]张明华 《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刍议》 《法学论坛》2002年第6期92页。
        [37]苏力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页。
        [38] 胡锦光等 《行政法专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页。
        [39]从国外的司法实践来看,在美国司法部诉微软一案中,法官在法庭上直接从WINDOWS系统中卸载IE浏览器,足见其专业化水平。而我国司法制度改革中对法官素质的要求,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势。
        [40]张明华 《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刍议》 《法学论坛》2002年第6期92页。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