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检漏装置
(8.1)气体灭火剂的充装量是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所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能否扑灭火灾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检漏装置的设置是为了检查气体灭火剂储瓶和启动气体储瓶的泄漏情况,避免因泄漏过多的气体灭火剂在火灾发生时影响灭火效果和泄漏过多的启动气体而无法启动气体灭火系统导致灭火失败。
9安全泄压装置
安全泄压装置安装在气体灭火剂储瓶容器阀、启动气体储瓶容器阀和集流管上。其功能是在非正常升压情况下释放气体灭火剂或启动气体以确保灭火剂储瓶、启动气体储瓶和集流管的安全。由于安全泄压装置的存在,杜绝了灭火剂储存容器、启动气体储瓶和集流管产生物理爆炸的可能。
10控制方式的转换装置
灭火设计浓度或实际使用浓度大于无毒性反应最高浓度(noael)的防护区或采用二氧化碳灭火的防护区,应设手动与自动控制的转换装置。当人员进入防护区时,应能将气体灭火系统转换为手动控制方式;当人员离开时,应能恢复为自动控制方式。防护区内外应设手动、自动控制状态的显示装置。
二、气体灭火系统应用场所的安全部件
2泄压口(2.1)泄压口是指设在防护区外墙用以泄放防护区内部超压气体的开口。泄压口是用来泄压以保护防护区围护结构的完整性,防止围护结构因超压而遭到破坏,导致灭火失败。
(2.2)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气体灭火剂中除了ig-100氮气灭火剂之外,比重均比空气大,容易在防护区下面扩散。为了防止防护区因设置泄压口而造成过多的气体灭火剂流失,泄压口的位置应开在防护区的上部。
(2.3)gb 50193-1993(1999年版)《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以下简称《二氧化碳规范》)第3.2.6条规定,“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并宜设在外墙上,其高度应大于防护区净高的2/3。当防护区设有防爆泄压孔时,可不单独设置泄压口。”
泄压口的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ax= 0.007 6×
式中:ax———泄压口面积(m2);
qt———二氧化碳喷射率(kg/min);
pt———围护结构的允许压强(pa)。
(2.4)一般来说,设置气体消防的区域为重要场所,并且还有洁净度、温度和湿度相对恒定等要求。如果仅仅在墙壁上开一个没有阻挡的开口是难以达到以上要求的。因此,需要设计/开发有以下功能的设备(以下称泄压装置):
1)泄压装置能够同防护区的隔墙一样,具有保温、防盗等功能,确保使用要求。
2)泄压装置能够根据防护区不同的允许压强,设置不同的泄放动作压强,即在防护区进行喷放灭火剂实施灭火的过程中,当防护区压强超过泄压装置的泄放动作压强时,泄压装置能自动打开进行泄压;当防护区压强低于泄压装置的泄放动作压强时,泄压装置可自行关闭,达到超压排放。
3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3.1)当防护区内发生火灾时,燃烧生成大量有毒气体,例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产生悬浮在大气中可见固体和液体颗粒烟雾;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形成热气的对流与辐射。
(3.2)当防护区内一旦发生火灾而喷放气体灭火剂,防护区的气体灭火剂会对人员产生危害,如二氧化碳灭火剂等会产生窒息等。
(3.3)在防护区发生火灾和灭火过程中人员不应留在或进入防护区。但是,由于各种特殊原因,人员必须进去抢救被困在里面的人员或去查看灭火情况。因此,为了保证人员安全,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安全对策。气体灭火系统应设置专用的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4机械排风装置
(4.1)一旦防护区发生火灾喷放气体灭火剂,防护区内除了有气体灭火剂之外,还有大量火灾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这时人员是不能进入防护区的。为了尽快排出防护区内的有害气体,使人员能进入里面清扫和整理火灾现场,恢复正常工作条件,地下防护区和无窗或固定窗扇的地上防护区和储瓶间,应设机械排风装置。
(4.2)由于一般气体灭火剂比空气重,往往聚集在防护区低洼处,地下防护区和无窗或固定窗扇的地上防护区难以采用自然通风的方法将气体灭火剂排除。因此,应采用机械排风装置,并且排风口应设在防护区的下部,一般要求排风口设在离地面高度46 cm以内。排风量应使防护区换气4次/h以上。
5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从保证人员的安全角度出发,防护区应有能在30 s内使该区人员疏散完毕的走道与出口。在疏散走道与出口处,应设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6储存装置的环境
气体灭火系统储存装置的安装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环境温度符合产品要求,且干燥、通风良好,如七氟丙烷和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环境温度为-10-50℃,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环境温度为0-49℃等。
2)空气中不得含有易爆、导电尘埃及腐蚀部件的有害物质,否则必须予以保护,系统不得受到震动和冲击。
3)储瓶间应设在人员易于接近,出入方便,且不得引起火灾的房间内等。
三、结束语
气体灭火技术在特殊场所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灭火系统,满足各种重要建筑的特殊功能区域的灭火需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气体灭火技术正在向洁净、安全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并将在未来的消防扑救中发挥特别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景立.气体灭火系统比较及应用[j].给水排水,2005(6):82-83.
[2]gb 50263-2007,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s].
[3]gb5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4]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