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汽水两用锅炉用处广泛,但它压力低,在制作和使用中往往不容 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正因为如此,在所有带压锅炉中,它是最容易出现质量事故的。所以汽水两用锅炉的安全运行、与维护保养更要值得广泛的重视。
主题:汽水两用锅炉、安全运行、维护保养
汽水两用锅炉是工作压力≤0.04Mpa,在制造级别上属于D级锅炉,它主要适用于制作豆腐、蒸早点、蒸饭、烧开水等。主要集中在居民区内,但由于它工作压力不高,在制作和使用中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正因为如此,在所有带压锅炉中它是最容易出现质量事故。笔者从事锅炉行业多年,现就汽水两用锅炉的安全运行、与维护保养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的安装方法是汽水两用锅炉安全运行的保障,汽水两用锅炉在运
行时是带有一定压力的。因此,在安装时要确保以下几点:
a、安装准备工作:按要求进行锅炉房设计,根据安装图做好基础,基础上面应保持水平。
b、锅炉本体、烟囱及附件的安装:(1)本体安装:基础养护期满后,装锅炉本体于基础上,用线垂检查锅炉本体是否垂直。否则会导致汽蚀,并发生“通通”声,容易导致水管烧通。(2)烟囱安装:烟囱的作用主要起引风作用,烟囱安装时自冲天管与烟囱各结合面应密封,如果密封不严,会导致引风效果不好,从而会降低锅炉热效率。(3)附件安装:附件安装主要应注意水封管的安装,为了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水封管有效高度不允许超过4m,且不得在水封管上安装任何阀门,并应有防冻措施,保证管道畅通。
二、锅炉正常使用时,如果操作与维护不当将很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出现安全隐患不会识别或不会排除将会导致爆管、渗漏、锅炉变形等,甚至导致锅炉爆炸,危及运行人员的生命安全。笔者根据多年经验,将汽水两用锅炉的操作与维护、隐患的识别与排除,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a、运行维护管理:(1)汽压调整:根据用汽量变化,及时调整煤量,使锅炉汽压保持在0.04Mpa。汽压调整主要依据压力表,压力表失灵将直接导致隐患的发生,所以压力表的维护非常重要,压力表每周应检查一次准确性,冲洗一次存水弯管,半年送计量部门检验一次。(2)水位调整:及时调整水位,使锅炉水位保持在最高和最低安全水平线间,或在水位表中心线上25㎜范围,严禁低于最低安全水平线以下运行,以防烧干锅。每天至少应对水位表冲洗一次,保证操作人员能准确看到水位的变化。
b、识别安全隐患和解决方法:隐患一:锅炉水位低于水位表的下部可见边缘。解决方法:首先应紧急停炉。其次关小汽压阀、待汽压、炉温降低后,才可向炉内加水至安全水位线。患隐二:不断加大给水及采取措施,水位仍继续下降。解决方法:首先应停止加水,紧急停炉。其次关闭汽压阀、待炉温降低后,打开汽压阀直至压力表显示零位,才可向炉加水至安全水位。隐患三:锅炉水位超过最高水位(满水)经放水仍不能见到水位。解决方法:首先应停止加水,紧急停炉。其次关闭汽压阀、待炉温降低后,打开汽压阀直至压力表显示零位,再根据水位表显示情况放水或加水。隐患四:给水阀门、管道损坏或水源中断,不能向锅炉进水。解决方法:首先应紧急停炉。其次关闭汽压阀,待炉温降低后,打开汽压阀直至压力表显示零位,才可修理或更换附件等。隐患五:水位表全部失效。解决方法:首先应紧急停炉。其次关小汽压阀、待汽压、炉温降低。最后打开汽压阀直至压力表显示零位,才可以修理或更换水位表。其次隐患六:锅炉元件损坏、危及运行人员安全。解决方法:首先应紧急停炉。其次关闭汽压阀,待炉温降低后,打开汽压阀直至压力表显示零位,才可修理或更换锅炉元件。
c、对于紧急停炉应注意其操作方法是,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关闭烟囱闸门。其次扒出炉排上红火,也可用湿灰、沙、土盖住炉排上红火,严禁向炉膛内泼冷水。
三、停炉时的维护保养:很多用户不是24小时用炉,于是每天或隔几天要停炉一段时间,停炉这段时间要注意对锅炉的维护保养,否则会发生安全隐患,容易发生危险。掌握停炉维护保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停炉时间在12小时以内,可压火停炉,即用湿煤盖住红火,并关闭烟囱闸门,关闭主汽阀,注意汽压应在额定汽压内,且无上升趋势,保持正常水位,检查进水阀、排污阀应关严,压火期间应监视水位和汽压。(2)停炉24小时以上,可随用汽量减少,逐渐减少,直到停止加煤,应炉排上无红火,关闭烟囱闸门,关闭主汽闸,注意汽压有无上升趋势。保持锅炉正常水位,关闭炉门,待炉温降到70℃以下,放尽炉水。(3)长期停炉应进行干式和湿式保养,防止生锈腐蚀,具体保养方法可参照厂家锅炉使用说明书。
汽水两用锅炉压力小,操作简单,广大用户常忽视它的安全运行、与维护保养。事实上,在锅炉产品中,只要是带压的,国家质量监督部门都非常重视,因为它们一旦发生质量事故,都会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由于汽水两用锅炉发展迅速,并且在锅炉行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我们广大用户更不能忽视汽水两用锅炉安全运行与维护保养。
参考依据:《工业锅炉常用标准规范汇编》
JSG2004-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