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论文>> 交通安全论文>>正文

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2月23日


        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底盘电控产品供
        应商和汽车制造商均开始推广这一技术,但不同公司所 选择的技术路径或稍有差异。主流的集成方案有两种: 一是基于 ESP 的集成控制方案。该方案集成了ABS, TCS,AYC 技术,实现了制动、驱动和转向联合控制, 此外,在一些商用车上进一步集成了防侧翻控制功能。
        图 4 底盘一体化控制系统
        与此同时,随着一体化控制的发展,底盘各电控 子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传动控制系统、转向电控系 统,以及车载电子等多系统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控制对通 讯问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电子稳定程序(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 双 离 合 变 速 箱(dual clutch 、 transmission,DCT) 机 械 式 自 动 变 速 器(automatic 、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MT) 等控制中需要和发动机 联合控制扭矩输出。因此整车电控技术需辅以完备的 汽车控制系统通讯 (高速通讯) 协议。当前国际上主流 车型均建有完备的通讯体系,底盘各单元电控产品可以 根据需要从通讯网络中获取所需信息,进行系统控制 的集成。 2.2.3 智能安全辅助控制技术 驾驶安全辅助控制技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传感技术来扩展驾驶人员的感知范围,将感知技术获 取的外界信息 (如车距、其它障碍物距离) 传递给驾驶 人员;同时在路况与车况的综合信息中辨识是否构成安 全隐患;在紧急情况下 ,能自动采取措施控制汽车,使 汽车能主动避开危险,或在发生事故瞬间能有保护乘 员的辅助装置,保证车辆及人员的安全。
        1)Eye Car 技术:沃尔沃的 Eye Car 系统可以将不 同身高的驾驶员的视线都保持在最佳高度系统,会根 据每个人的特点对座椅进行调节,使驾驶员视野不受 任何限制。可确保任何体型驾驶员都能保持最佳的坐 姿,拥有最佳的观察视野和舒适度。 2)CamCar 技术: CamCar 技术旨在帮助提高驾驶 员的感知能力。多个铅笔大小的摄像机和三个可切换 的视频显示屏为驾驶员提供了前、后视视线,这样既 可方便泊车时的操作,又可在拥挤的交通中提高行驶 的安全性。 3) SensorCar 技术:交通伤亡事故中碰撞行人占有 很大的比例。马自达 SensorCar 概念车中采用的碰撞预 警系统技术主要是为了减少追撞和伤害行人的事故,对 于今后在事故防范方面取得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预防驾驶疲劳:日本先锋公司防止司机开车打瞌 睡的系统它可通过心跳速度的变化,监测司机是否打 瞌睡,在睡意来临 15 min 前提醒司机注意,防止发生 事故。 5)防碰撞安全系统:日本丰田公司在其汽车防碰 撞安全系统 (precrash safety system) 加入了可以监测驾驶员状态的摄像头。摄像头不仅可以侦测驾驶者头部的 动作,还可以透过镜头直接测量驾驶者的上下眼皮距 离,来判断是否打瞌睡,如果系统发现驾驶者的眼睛 处于 “关闭状态” 以及存在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时便会提 出警告。 目前,中国在智能安全控制技术领域也开展了多年 的研究,部分汽车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在积极地推动相 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第一汽车集 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厦门金龙客车有限公司等汽 车企业,以及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交通部公路科学 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虽然,中国在智能驾驶安全 辅助系统方面的应用工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随着 国家对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科研 工作人员的参与,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 汽车企业及配套企业观念的转变,中国交通和汽车行 业的快速发展,驾驶安全辅助系统的工程化技术开发 及产业化工作将会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智能化 安全系统必将成为车辆的标准配置,具有很好的市场 前景 [19]。 2.2.4 基于人-车危险状态监控的安全预警技术 基于人-车危险状态监控的主动安全预警与干预 技术主要包括行车环境与车辆状态的全向感知技术、 基于驾驶人监控与行为辨识技术的安全驾驶策略优化 技术、基于交通环境和驾驶人状态的适应式干预技术 等关键技术。 由于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复杂,涉及到交通活动 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 驾驶员警觉性的降低、不合理 的驾驶行为、行车环境的复杂性和突发性以及车辆自 身存在的安全隐患等。行车安全状态识别是利用现代 电子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来拓展驾驶员的认知局限性, 在人-车-路的综合信息中辨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开发高性能的行车安全状态监控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 可为驾驶员提供有效的驾驶辅助,有效降低交通事故 的发生率。 由于这类技术在事故预防方面的显著效果,已成 为世界各国重点研究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之一。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科研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 ,纷纷开展 这方面的研发工作,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市场。例如 梅赛德斯 - 奔驰公司在 2009 年推出的新 E 级车上首次 装配了驾驶员注意力支持系统-- “Attention Assist” 系 统, 通过汇集 70 多组与注意力相关的操控动作参数 (如 方向盘转角和转速的变化) ,来监测驾驶人的注意力状 态。日产公司在北美销售的 Infinite FX35 具有四周观 测功能,辅助驾驶员安全泊车等。美国的 SAVE-IT 项 目通过监控道路环境、车辆和驾驶员状态,对车内信 息进行系统管理,达到提高驾驶安全性的目的;日本的 ASV 项目监控驾驶员状态、操作及车辆动作,对潜在 危险状态及行为进行预警由于交通事故的原因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使得 通过对简单、明显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很难解决问题。 因此,需要改进对这些措施的基础性研究,在开展人、 路、车 3 个基本因素的相关研究之外,更加注重 3 个 因素之间协调作用的研究工作。 由于人的因素较为复杂, 将来的研究在一定时期内还会主要集中在车路协调控 制方面。也就说,除自主式的车载安全装置外,还辅 之以车路协调合作方式,即通过车车以及车路通信技 术获取道路环境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评估潜在危险并 优化车载安全系统的功能。 2)智能公路。 智能公路是基于目前的汽车安全系统,如车载导 航系统 (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VICS) 不 停 车 收 费 系 统 、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ETC) 车 载 辅 助 安 全 系 统 、 (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SRS)) , 和先进辅助巡航公路系统 (automated highway system,AHS) ,与道路基础设施 (如路上检测 系统、可变信息板、信标、数字地图、光纤网络以及专 用短程通信系统等) 进行集成,形成一个开放共用的基 础平台,将车载装置一元化并实现车路一体化协调,提 供多种多样的智能运输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 服务。 3) 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子系统关键技术 的突破,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关键零部件的研 究仍然是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重点。例如汽车稳定性 控制中的液压单元、关键传感器技术的突破、被动安 全碰撞中的人体模型等。只有在这些基础性技术相对 成熟的技术上,汽车安全技术才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
        近些年来,中国在行车环境感知、危险驾驶行为 辨识和异常状态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取得 了很大进步,已经形成了部分核心技术,积累了大量成 果和数据。但前期主要集中在对交通要素的分立研究, 没有将交通活动视为全程的、完整的行为模式进行探 讨,缺乏对各交通要素之间关联性的论证和对安全隐 患致因因素的模糊性、随机性、交错性、互动性的分 析。从目前国际上研究现状来看,综合考虑人-车-路 各个环节的综合的安全状态监控技术代表了未来的发 展方向,各发达国家在该方面也处在起步阶段,它的 研究成功将会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产生重大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汽车安全技术的展望
        汽车安全与节能技术是当前国际汽车高新技术发
        展的两大主题。研制先进安全汽车既是高效安全交通 运输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民生命财产保证的必要 选择。随着汽车保有量迅猛增加,交通运输系统日趋 复杂,再加上地区不稳定因素及国际恐怖活动加剧, 在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安全方面对汽车安全提出了更 高的现实要求。先进安全汽车技术的研究也成为了汽 车安全技术的核心任务。 所谓先进安全汽车是指具有先进的车载安全结构 和装置,集成了整车安全性设计、被动安全和主动安 全系统关键技术,能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并能显 著降低交通事故中人员伤害的高安全性汽车。所谓先 进安全汽车技术指应用现代汽车设计、电子控制及交 通工程等领域中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对汽车在行驶过程 中产生的重大安全问题进行诊断和控制,将交通事故 发生率及事故中人员伤害降到最低限度的高新技术。 具体而言,有以下 3 个发展方向: 1)车路协调控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世界卫生组织 . 预防道路交通伤世界报告 [R]. 日内瓦 : 世 界卫生组织,200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R]. Geneva: WHO, 2004. (in Chinese) [2] 王笑京 . 智能交通与道路交通安全-发展动态及建议 [C]// 2008 年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 , 2008. WANG Xiaojing. The review of ITS for traffic safety [C]// 2008 Fourth China Intelligent Transport Annual Meeting Thesis, 2008-09. (in Chinese) [3] 联合国大会第 58 届会议 . 全球道路安全危机决议 [R]. A/58/PV.84. 2004-04-14. GA/10236. Resolutions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at its 58th Session. Improving global road safety [R]. A/58/PV.84. 2004-04-14. GA/10236. (in Chinese)
        106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0 年 第 1 卷 第 2 期
        [4] NAGAI Masao. 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车辆主动安全领域 1(1): 14-22. (in 研究展望 [J].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 2010, English). NAGAI Masao. Th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for Enhancing Active Safety Based on Advanced Control Technology [J]. J Automotive Safety and Energy, 2010, 1(1): 14-20. [5] 刘翔 , 赵晓丽 , 张辉 . 基于动态序列图像的汽车碰撞分析 系统的实现 [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 2008, 28(6): 171-173. LIU Xiang, ZHAO Xiaoli, ZHANG Hui. Implementation of vehicle impact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dynamics image sequence [J]. Computer Appl and Software, 2008, 28(6): 171-173. (in Chinese) [6] King A I. 加快中国汽车安全发展的建议 [J]. 汽车安全与 节能学报 , 2010, 1(1): 1-5. (in English). King A I. A Suggestion for making rapid advances in automotive safety in China [J]. J Automotive Safety and Energy, 2010, 1(1): 1-5. [7] 乔维高 .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与发展 [J]. 汽车科技 , 2008(4): 1-4. QIAO Weigao. Status and development about automobile passive safety research [J]. Auto Mobile Scie & Tech, 2008(4): 1-4. (in Chinese) [8] 邹冬华 , 刘宁国 , 申杰 , 等 . 汽车碰撞中乘员损伤成因分析 与计算机仿真研究 [J]. 法医学杂志 , 2006, 26(8): 261-263, 267. ZOU Donghua, LIU Ningguo, SHEN Jie, et al. Computer simulation by passenger wound analysis of vehicle collision [J]. J Forensic Medicine, 2006, 26(8): 261-263, 267. (in Chinese) [9] 刘福全 . 汽车安全控制新技术 [J]. 交通科技与经济 , 2008 (4): 62-63. LIU Fuquan. New Vehicle safety control technology [J]. Technology & Economy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 2008(4): 62-63. (in Chinese) [10] Shibahata Y, Shimada K, Tomari T. Improvement of vehicle maneuverability by direct yaw moment control [J].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1993, 22: 465-48l. [11] YAMAMOTO Masaki. Active control strategy for improved handling and stability [R]. SAE paper, No 911902. [12] YASUI Yoshiyuki, TOZU Kenji, HATTORI Noriaki, et al. Improvement of vehicle directional stability for transient steering maneuvers using active brake control [R]. SAE paper, No 960485. [13] Gunther Buschmann, Hans-Thomas Ebner and Wieland Kuhn. Eleclronic Brake Force Distribution Control-A Sophisticated Additon to ABS [R]. SAE paper, No 920646.
        [14] 李强 , 施国标 , 林逸 , 等 . 主动前轮转向控制技术研究现 状与展望 [J]. 汽车工程 , 2009, 3(7): 629-633. LI Qiang, SHI Guolin, LIN Yi, et al. Status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active front steering control technology [J]. Automotive Eng, 2009, 3(7): 629-633. (in Chinese) [15]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ESC_ FR_03_2007 [S].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s, 2007. [16] 杨秀芳 , 张新 , 常桂秀 , 等 .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现 状及趋势 [J]. 重庆工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8, 22(4): 15-17, 30. YANG Xiufang, ZHANG Xin, CHANG Guixiu, et 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automobile active safety technology [J]. J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2008, 22(4): 15-17, 30. (in Chinese) [17] 李亮 , 宋健 , 祁雪乐 .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现 状及发展趋势 [J]. 农业机械学报 , 2006, 37(2): 141-144. LI Liang, SONG jian, QI Xuele.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ehicle dynamics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J]. Trans Chinese Soc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06, 37(2): 141-144. (in Chinese) [18] 初长宝 . 汽车底盘系统分层式协调控制研究 [D]. 合肥 : 合肥工业大学 , 2008. CHU Changbao. Research on Vehicle Chassis System Based on Layered Coordinated Control [D].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in Chinese) [19] 刘威 . 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J]. 中国 科技财富 , 2009(6): 136. LIU Wei.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China [J]. Fortune World, 2009(6): 136. (in Chinese) [20] 郭玮,晋艳艳 . 智能交通在各国现状以及我国智能交通 的发展趋势 [J]. 科技传播 , 2009(5): 41-42. GUO Wei, JIN Yanyan. The global statu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J].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5): 41-42. (in Chinese)
        宋健
        清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汽车主动安全、汽车动力学等研究。
        SONG Jian
        Professo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deputy director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utomotive Safety and Energ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automotive active safety and vehicle dynamics.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