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正文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12月29日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国民收入分配长期不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投资偏少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不强。2006年,全国耕地中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为8.25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有40%的耕地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近几年,农业成灾率一直居高不下,2004年我国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305亿公斤,2005年达到345亿公斤,2006年增加到447亿公斤,2007年1-9月份就达到445亿公斤。目前国内重要病虫害已有100多种,现有条件只能监测15~20种。自
        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脆弱仍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近年来,我们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3、农业科技支撑力不足
        从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0.3%降至1998年的0.116%,还不到发展中国家0.5%~0.6%的一半。从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来看,我国每万名农民中仅有5名农业科技人员,每万公顷耕地只有75名科技人员,每万名农业劳动力只有1名农业大学生。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只有约48%,同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很低,只有35%左右。据有关部门统计,在良种方面,我国农业科研部门可以马上拿出来推广应用、能比目前有较大幅度增产的玉米高产组合就有15个左右;在良法方面,水稻早育稀植和抛秧技术可以使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等都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
        所以,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品质,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投人,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和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解决粮食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二)农民方面
        1、人口不断增长,需求增大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上,每年还有5.89%的自然增长率,我国人口正以飞速增长着,尤其在农村,虽然国家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几千年的重男轻女和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人仍是没有降下来,有那么多嗷嗷待哺的人口,粮食需求量大增。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种什么吃什么”的传统观念逐步被打破,现在讲究的是吃精,吃细,许多地区对粮食需求形成了新的消费增长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同时,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生物能源需求大增,大量粮食被用于生物能源。
        面对这样的人口剧增和粮食需求暴涨的现状,在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遏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科学、节约用粮,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党的十七大在提出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还强调坚持节约资源,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节约粮食,人人有责,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的饮食和消费风气的形成。
        2、农民劳动素质偏低
        我国有近十亿农民,其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在2亿左右;15岁及15岁以上的农村人口中,约有1.5亿完全不识字或仅认识很少的字。从劳动力的文化状况来看,我国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数达到了22.57人,小学程度人数38.67人,初中程度人数31.43人,高中程度人数6.81人,中专程度人数0.45人,大专及以上人数仅0.08人,小学及以下程度的人数占到了总劳动力的61.24%。成功的农业现代化表明,没有一流知识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就没有一流的农业,而粮食生产是最为典型的发达国家性产业。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学会科学种田,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有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
        把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重点是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素质。国家应当制定必要的措施,积极开展农业教育,加深国民对农业的理解,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农业生产者学习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增加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是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价值、能力和禀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此外,通过对农业、农村的教育投入,还可以提升农业人口的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能力,快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科技生产力,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奠定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
        3、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国家通过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和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效益较前几年明显提高,但由于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属于最低的。据发改委成本调查表明,2003-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含补贴)分别为212元、382元、329元和320元。2006年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全年的人均转移收入为181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只有9.9%;每亩种粮政策补贴50-80元,只相当于一个人外出打工一天的收入。尽管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但总体来看,政策对农民种粮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国家应:增加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政策;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适当拉开品质差价,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合理引导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对粮食主产区采取特殊政策。
        (三)农村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中央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开始迈出较大步伐。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突出表现在,农村行路难、饮水不安全、供水难、环境污染难治理等问题仍然突出。尤其在粮食主产区,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和粮食储备设施的不完善,致使大量粮食囤积、变质,农民利益受大很大损害。
        为满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做好三类项目:一是基本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是水、路、气、电;二是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设施;三是村级环境整治,即改厨、改厕、改圈、排水沟、沟渠硬化、河塘清淤、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
        2、粮食流通及粮食市场体系存在缺陷
          粮食流通是联系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历史上很多次的由于自然原因,我国存在粮食产区、销区和平衡区。销区要从产区购买粮食以满足消费需求,产区要把粮食销往销区以实现粮食再生产,粮食流通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制约,其中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我国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比较低,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一是对粮食集贸市场监管不力,集贸市场秩序存在混乱现象。二是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市场功能不完善,辐射范围有限,而且存在盲目建设、定位不准等现象。三是期货市场发展滞后,功能存在缺陷,有待完善。四是电子商务建设相对落后,并难以实现网站间的互联共享等。五是市场规则不完善,粮食交易缺乏法律约束,合同兑现率很低。六是粮食市场仍然存在分割现象,形成全国统一高效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还存相当长的路要走。
        对于粮食市场存在的缺陷,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通过有效的储备粮调节机制,调控“卖粮难”和粮源紧缺的矛盾;通过完善粮食保护价政策以及粮食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相结合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加强宏观管理,维护粮食市场秩序,避免不正常的竞争。
        三、 总结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老大难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目标,向国人勾勒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新农村美好画面,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制订了大政方针,描绘了美好蓝图。近年来,在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经济成效显著、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农村社会局面较为稳定。而粮食危机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了在三农问题解决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顺利,我国的农业、农民、农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矛盾重重。正确认识“三农问题”矛盾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采取措施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对于推动新农村和谐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志刚.《我国粮食安全与财政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王健,陆文聪.《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周立,刘永好.《粮食战争》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拉吉·帕特尔(Raj  Patel).《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 东方出版社,2008
        [5]李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之我见》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中经评论字库,2009-10-12
        [6]郭强,邵波.《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选择》 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中经评论子库,2009-8-13
        [7]何伟.《三农问题症结之所在》 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国内论文子库,2009-01-20
        [8]李瑞杨.《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国内论文子库,2008-05-01
        [9]陈东旭,陈云玲.《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与特征》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国内论文字库,2009-05-12
        [10]韩俊.《我国农村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及政策走向》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国内论文字库2009-08-07
        [11]万宝瑞.《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中经评论子库 2008-09-28
        [12]刘岩. 《影响当前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平安平昌网,2008-03-24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