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常识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煤矿生产的采煤工艺与安全常识”。
二、教学要求:1、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煤矿地质基础知识及矿井开拓。
2、掌握煤矿生产的采煤工艺与安全常识。
三、教学重点:采煤工艺、安全常识。
四、教学难点:煤矿生产的采煤工艺。
五、授课方法:举例分析+讲授
六、教具:三角板
七、课时安排和计划:
本次所讲的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常识课理论性较强。本章共五节,分四节课来讲完全章知识。
在上课前,我首先会吃透教材,把握本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讲述实例,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利用提问回答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我会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并进行辅导、交流,师生间共同探讨,使其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我会布置作业、并总结反思,通过作业让学生自学和吸收所讲知识。通过复习巩固,来总结各节所学重点内容,以便学生记忆掌握。
总之,我有信心、有决心去讲好每一节课,力争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常识,方便今后的工作。
1、煤与煤层…………………………………………(1节)
①煤的形成和分类
②煤层埋藏特征
2、矿井开拓…………………………………………(0.5节)
①井田与矿区
②矿井巷道
3、采煤方法…………………………………………(1.5节)
①采煤方法的分类
②采煤工艺
4、煤矿矿用产品的安全标志及其识别…………(0.5节)
①执行安全标志管理的煤矿矿用产品的种类
②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识别
5、便携式甲烷检测仪……………………………(0.5节)
①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的特点和种类
②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的使用
③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的日常维护
课 题:3—1煤与煤层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煤层的埋藏特征”。
二、教学要求: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三、教学重点:煤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煤层的埋藏特征。
五、授课方法:讲授
六、教具: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清点班级人数,引导学员进入课堂氛围
二、简述煤矿“煤矿地质基础知识”
煤是由沉积形成的可燃有机岩,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煤层就是夹在沉积岩中的煤系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的层数、厚度、形态、产状及顶底板岩性质是评价煤田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生产技术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三、导入新课
一、煤的形成和分类
Ⅰ、煤是由古代植物的遗体变化而成的。
它的形成分三个阶段:
①泥炭化阶段:
②煤化阶段:
③变质阶段:
Ⅱ、煤的分类
按照工业用途分:
①动力煤
②化工用煤
③炼焦煤
二、煤层的埋藏特征
Ⅰ、煤层的形态与结构
1.煤层的形态的概念以及分类:
煤层的形态——按煤层赋存的空间几何形态,可分三类:
①层状煤层——层位稳定、连续性好、厚度变化小、规律性较强的
煤层。
②似层状煤层——层位较稳定、有一定的连续性、厚度变化较大(藕节状、串珠状、瓜藤状)。
③非层状煤层——层位极不稳定,连续性很差,厚度变化很大(分叉、尘天、鸡窝状、扁豆状等)
2.煤层的结构的概念以及分类:
煤层的结构——按煤层中是否含有岩石夹层,可分两类:
① 简单结构煤层。
②复杂结构煤层。
3.煤层厚度的定义以及分类
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距离。
A.它按结构分:
① 总厚度——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总和。
② 有益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③ 可采厚度——达到国家规定最低可采厚度以上的煤层或煤分层厚度之和。
B.煤层厚度直接影响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一般按厚度可分三种:
①薄煤层 <1.3m
②中厚煤层 1.3~3.5m
③厚煤层 >3.5m
另:习惯上把大于6m的煤层称为特厚煤层。
4. 煤层产状
煤形成时,层位都是水平或近似水平的,因受地壳运动等地质变化的影响,破坏了原来的层位,由水平状态变成倾斜或弯曲的形态。为了说明变化后层位的形态,因此我们就要用煤层产状三要素来描述煤层的产状。
A.煤层产状要素——煤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即三要素)。
①煤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延伸的方向叫煤层的走向。
②煤层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沿倾斜线由高向低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称倾向。
③煤层层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叫倾角。
B.不同倾角的煤层需用不同的方法来开采,所以煤层倾角大小便作为煤层分类的一种标准。按倾角大小分:
①近水平煤层 <8°
②缓斜煤层 8°~25°
③倾斜煤层 25°~45°
④急斜煤层 >45°
5.煤层顶板与底板
A、煤层的顶、底板的概念
煤层上部一定范围内的岩层叫煤层顶板
煤层下不一定范围内的岩层叫煤层底版
B、按岩性、厚度及开采过程中的垮落易难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图2—1所示)
(一) 顶板——位于煤层上覆的岩层。
① 伪顶——位于煤层之上的一层炭质泥岩。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稳
定性差,对顶板管理影响不大,不需维护,随采随落,但影响煤质。
②直接顶——位于伪顶之上的砂、页岩等,厚度较大,几米到十几米,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回柱后自行垮落,是顶板管理的重要部位。
② 老顶——位于直接顶以上,厚度较大,属较稳定的砾、石灰岩等,不易跨落,常会缓慢下沉,或面积较大时才跨落一次.
(二) 底板——位于煤层之下的岩层,可分两种。
①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强度较低的岩层,一般由泥、页岩等组成,其特点是易遇水膨胀,引起底鼓,破坏巷道运输轨道或支架。
②老底——位于直接底之下比较坚固的岩层,多为砂岩、石灰岩等一般厚度大、岩性强度大,岩层稳定,永久性集中运输巷就布置在该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