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是人们的安全行为,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安全能力和安全行为方式等,是包括安全生产在内的人们各种安全行为的原动力。近几年,通过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明显好转,2004年至2009年,事故总死亡人数从375人下降到264人,亿元GDP死亡率由1.35下降到0.20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73下降到0.04,连续8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榆林也因此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在榆林调研时,对我市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并提出将榆林建成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为了进一步推动榆林安全文化建设,我们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深入部分事业单位、重点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考察等多种方式,就如何推动榆林安全文化建设、把榆林建成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上《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决定》,扎实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各项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市县区通过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开通了12350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咨询、举报和监督。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榆林行、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艺巡演等载体,深入开展“安全知识进万家”、“百条安全标语进乡镇社区”、“安全法律法规进企业”、“万人安全生产签名”等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榆林特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安全文化品牌。城区街道办事处及各乡镇文化站,普遍建立了安全文化角,设立了安全文化宣传专栏。近两年,全市在各类媒体刊播安全文稿1174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3729次,印发安全宣传画册、传单200多万张,张挂标语30多万条,举办各类安全知识竞赛2000多场,组织安全文艺作品巡回演出42场次,放映安全影片487场,向150万个移动通信用户发送安全公益短信70余条,在全市146个乡镇657个自然村、263个企业广泛开展了安全文化下乡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有了普遍提高。二是组织开展了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依托全市各类安全培训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班224期,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15000多名。依托各县区乡镇建立农民工外出安全培训基地(室),对3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岗前安全知识教育。教育系统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长分批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在400多所学校开展以“一封信、一本书、一份卷、一堂课、一次会”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了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结合“文化大市”创建和打造“书香榆林”活动,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读一本安全书籍、创作一部安全文艺作品、写一篇安全生活感言、查一次安全隐患、做一次安全生产志愿者”活动。编写了《中小学生安全生产常识读本》、《外出务工人员安全知识手册》、《交通安全知识手册》、《安全知识百问百答》等安全书籍,推进了安全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传播。三是按照属地和行业主管的原则,对各级、各部门安全文化建设明确职责,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安全文化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每年初,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到各县区、各部门和单位,加强日常督查,并定期向全市通报;年终进行综合考评,奖优罚劣,评优树模,兑现安全文化建设奖惩制度。三年来,6个县区、8个部门、3家新闻媒体在考评中受到了表彰奖励,2个县区、1个部门和部分企业受到了通报批评。四是增加安全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各县区将安全文化建设所需经费统一纳入了财政预算,各部门也落实了安全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各类企业将安全生产费用按相应比例用于安全文化建设。仅2009年,我市累计投入安全文化建设资金达1000余万元。五是开展安全示范点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标准》,指导市、县一批部门和单位开展创建活动。去年共指导140家单位开展了创建工作。当年11月,在横山县召开了全市安全文化建设现场会,交流总结安全文化建设经验,会上命名表彰了市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72个。今年全市确定了396家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单位,掀起了新一轮创建活动,促进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存在问题
(一)全民安全意识不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县区和部门对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理解,不重视,习惯于用老思路抓工作,安全工作的思路不清,方法不多,甚至仅限于开会、发文件,缺乏务实行动。有些县区和部门甚至把安全文化建设理解为搞形式、摆花架子,不下功夫抓安全基础工作。一些单位和群众由于安全意识不强,经常发生行人与汽车抢道,车辆闯红灯、超速行驶、在街区内乱停乱放,公共聚集场所不按规定配备消防设施、不按规定落实安全工作人员,矿井、危化行业不严格执行巡查制度、不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这类不良行为往往成为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