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工伤保险>> 案例分析>>正文

替人开车是否算工伤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10月22日

  第十四条第五项主要针对“因公外出期间”发生的伤害,一般认为,“因公外出期间”是指实行定时工作制并且有确定的日常工作区域的用人单位的职工到日常工作区域之外从事本职工作的期间,或者受雇主指派到日常工作区域以外从事其他工作的期间。根据本案事实,虽然从形式看,陈某符合“因公外出”的条件,但结合陈的工作性质,他是随车装卸工,其“装卸”与“随车”已密不可分,具有长期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因公外出”,“随车”是其“工作场所”的一个部分。所谓工作场所既包括职工日常的固定的工作区域,又包括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而经常变动的工作区域,其中,日常户外流动作业职工的固定工作区域如送牛奶工人的日常工作线路范围也属于工作场所。因此,本案不应适用第五项。 

  而第一项和第三项的共同要件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两者的区别在于职工受到伤害的原因是“事故”还是“暴力等意外伤害”,如果两者的含义相同,立法者绝不会因为追求避免用词重复或追求用词生动而作此区分的。第一项之“事故”应当理解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的“工作事故”或“生产事故”,包括机器故障等客观原因以及因劳动者不遵守工作规程、操作不当等主观原因而造成的事故。对于“事故伤害”,只要“因工作原因”即可认定为工伤,至于是否“因履行工作职责”在所不问。而对于“暴力等意外伤害”必须是“因履行工作职责”所致,有强调 “本职工作”之义。一般来说,每个人的工作职责都会有较为清晰的范围,而工作原因却比较宽泛,相比之下,第三项规定的事由要比第一项规定的范围更为严格。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职业伤害的风险随处可见,尤以“工作事故”或“生产事故”为多,此种情形,对职工应从宽保护,而对于“暴力等意外伤害”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并不是职业风险,该种风险要转化为职业风险,必须以“履行工作职责”为条件,如此规定,正是工伤责任的立法精神之所在。本案中,陈某是因交通事故致伤,对于职业驾驶员来说,交通事故伤害当属第一项之“事故”范围,但对于“随车乘员”只能是“意外伤害”,因此,本案应适用第三项的规定。 

  其次,本案伤害并非“因履行工作职责”。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十四条第三项的规定,当对“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这两个要件没有争议时,“因履行工作职责”便成为工伤认定的核心问题。现实情况非常复杂,必须根据立法精神作出判断。《工伤保险条例》属于公法范畴,本以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工伤认定的出发点,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讲,没有相应证据证明其行为的,应遵循有利于相对人的原则进行推定,即应遵循“因履行工作职责推定”原则,没有证据否定职工所受到的伤害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非履行工作职责的因素后,应认定为工伤。虽然工伤责任从普通的民事责任发展到雇主责任以至社会责任,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当前情况下,工伤认定必然涉及企业保险费用的负担:《工伤保险条例》第八条规定,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适用所属行业内相应的费率档次确定单位缴费费率;第六十条规定,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因此,在当事人对是否“因履行工作职责”有争议时,必须严格考察是否有证据能否确定职工所受到的伤害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必然联系。虽然第一种观点认为“陈某有驾照,其替他人驾驶车辆也是为本单位的工作服务,本身并无恶意”,但装卸工与专职司机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危险系数是不同的,陈某擅自替他人驾驶车辆,是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本案当事人对陈某的装卸工身份没有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并没有安排其驾驶车辆。在单位与他人签有运输合同,并由运输方派员驾驶车辆时,陈某擅自替承运单位的驾驶员驾车显然已非工作所需,因此,其驾车受伤与从事随车装卸工作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认为是“因履行工作职责”所致,因而不应认定为工伤。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