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劳动人事部《关于修改〈蒸汽锅炉安全规程〉若干条款的通知》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附:
劳动人事部关于修改《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若干条款的通知
劳人锅〖1983〗3号
原国家劳动总局一九八0年七月十一日颁发《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下称《规程》)已近三年.根据执行的情况,我们对《规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现予公布.修订后的条款,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原条款同时废止.
《规程》中凡与国务院一九八二年二月六日发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下称《条例》)有不一致的地方,应以《条例》为准.
附:
《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修订后的条款
第14条 安装锅炉的单位,安装工作压力≤25kgf/cm2的锅炉时,应按TJ231(六)《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六册破碎粉磨设备、卷扬机、固定式柴油机、工业锅炉安装》施工;安装工作压力〉25kgf/cm2的锅炉时,应按D
J5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和SDJ51《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焊接篇)》施工.
安装质量的分段验收和总体验收,由安装锅炉的单位和使用单位共同进行.水压试验和总体验收时,应有当地劳动部门参加.
第31条 锅筒纵缝两边的钢板中心线应对齐.锅筒环缝两边的钢板最好中心线对齐,也允许一侧的边缘对齐.
厚度不同的钢板对接时,两侧中任何一侧的名义边缘偏差值若超过第47条规定的边缘偏差值,则厚板的边缘须削至薄板的厚度,削出的斜面应平滑,并且斜率不大于1:4,必要时,焊缝的宽度可包含在斜面内,如图3-1所示.
第33条(2)焊接管孔应尽量避免开在焊缝上,并避免管孔焊缝与相邻焊缝的热影响区互相重合.如不能避免时,在开孔周围60mm(若开孔直径大于60mm,则取孔径值)范围内穿过开孔的焊缝经射线探伤合格(标准按本规程第56条),并且焊缝在开孔边缘上不存在夹渣,管接头焊后经热处理消除应力的情况下,方可在焊缝上及其附近开孔.
此处大于S2的10%或超过3mm.
第37条
表4-5注:
③锅炉工作压力≤16kgf/cm2的方形铸铁省煤器管和弯头允许采用牌号不低于HT15 ̄33的灰口铸铁按JB2192制造.锅炉工作压力≤25kgf/cm2的方形铸铁省煤器管和弯头允许采用牌号不低于HT20 ̄40的灰口铸铁按JB2192制造.在制造厂内,应对省煤器上使用的铸铁部分进行水压试验,其压力应等于锅炉工作压力的2.5倍.
第44条 焊接质量检验报告及无损探伤记录(包括底片),由施焊单位妥善保存至少10年或移交使用单位长期保存.生产量大的工业锅炉制造单位保存射线探伤底片10年若有困难,可适当缩短保存时间,但不应少于5年.
第47条 组装焊件时,不得用强力对正.
锅筒的组装须同时符合以下规定:
(1)纵缝和封头拼接焊缝两边钢板的中心线偏差值:
不大于名义板厚的10%,并且不超过3mm.
(2)纵缝和封头拼接焊缝两边钢板的实际边缘偏差值:
不大于名义板厚的10%,并且不超过3mm.
(3)环缝两边钢板的实际边缘偏差值:
不大于名义板厚的15%加1mm,并且不超过6mm.
不同厚度的钢板对接并且边缘已削薄的,则按钢板厚度相同对待,上述的名义板厚指薄板;不同厚度的钢板对接但不须削薄的,则上述的名义板厚指厚板.
第50条(1)焊制的低炭炭素钢受压元件,其壁厚≥20mm时,应进行焊后热处理.如果经施焊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或主管部门批准,此厚度界限可以适当放宽,但壁厚〉30mm时,必须进行焊后热处理.合金钢制的受压元件焊后需要进行热处理的厚度界限,按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第51条(3)锅筒和集箱的纵、环焊缝及封头的拼接焊缝无咬边,其余焊缝咬边深度不超过0.5mm.管子焊缝咬边深度不超过0.5mm,两侧咬边总长度不超过管子周长的20%,且不超过40mm.
第54条(2)对于外径≤159mm的集箱环缝,每条焊缝至少25%,也可不少于集箱环缝条数25%;
(3)对于工作压力≥100kgf/cm2的管子(不包括接触焊),其外径≤159mm时,制造厂内100%,安装工地至少25%.
第56条 焊缝的射线探伤按JB928《焊缝射线探伤标准》的规定进行,但灵敏度应≤2%.不低于二级的焊缝为合格(当工作压力≤7kgf/cm2时,仅气孔和点状夹渣允许三级合格).
第61条 为制取机械性能试样,应作产品检查试件(板状试件可称检查试板).它的数量和要求规定如下:
每个锅筒的纵、环焊缝应各作一块检查试板.
对于批量生产的工作压力≤13kgf/cm2的锅炉,允许同批生产(同钢号、同焊接材料和工艺)的每10个锅筒作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不足10个锅筒也应作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连续累计生产50个以上与该批锅筒钢号相同、焊接材料和工艺相同的锅筒以及连续半年以上生产的所有这类锅筒,其检查试板的机械性能试验都合格;
(2)经制造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省级劳动部门备案.
对于批量生产的蒸发量〈1t/h的锅炉,在结构、材料、焊接工艺相同且质量稳定的情况下,每焊接10个锅筒至少应作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
当材料或工艺改变或出现检查试板性能试验不合格时,应立即恢复每个锅筒作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
当环缝的母材和焊接方法与纵缝相同时,可只作纵缝检查试板,免作环缝检查试板.
对于集箱和管道,每批作1%的检查试件,但不得少于1个.
对于受热面管子,可在同部件上切取0.5%的对接接头作检查试件,但不少于一套试样所需接头数.切取检查试件确有困难的,如膜式水冷壁、锅筒和集箱上管接头与管子连接的对接接头等,可焊接模拟的检查试件.
纵缝检查试板应作为产品纵缝的延长部分焊接,环缝检查试板单独焊接.产品检查试件应由焊该产品的焊工焊接,在试件材料、焊接材料、焊接设备和工艺条件等方面应与所代表的产品相同.试件焊成后应打上焊工代号的钢印.检查试件的数量、尺寸应满足制备检验和得验所需的机械性能试样.
第67条 管子对接焊接接头的弯曲试样应从检查试件上切取二个,一个面弯、一个背弯.
对于工作压力≤25kgf/cm2的锅炉,若焊接工艺鉴定试验有管子背弯项目,产品可不作背弯试验,但检查试件的未焊透及内凹深度应不超过表5-2中的规定.
取样的部位和试样尺寸见附录第3条、第5条.
第84条 胀管率一般应控制在1 ̄1.9%范围内.胀管率可按下式计算:
d1-d2-δ
H=───────*100%
d3
式中:H──胀管率,%;
d1────胀完后的管子内径,mm;
d2────未胀时的管子内径,mm;
d3────未胀时的管孔直径,mm;
──未胀时管孔直径与管子外径之差,mm.
附录部分
第1条:焊接接头拉力试样的尺寸见图1.板厚≤30mm时,试样的厚度为板厚,试样数量为一个.板厚>30mm时,试样切取部位见图2,试样厚度为30mm,试样数量=
试板厚度(mm)(按四舍五入取整数).拉力试样上的母材和焊缝表面的不平整部分应用机械方法去除.劳动工资计划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公式
一、平均人数:
1.月平均人数:
(1)公式1:
每天实有人数的总和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生产不满全月的亦以日历日数除) 月初人数+月末人数(或
三旬末人数相加)
(2)公式2:适用于人数基本上没有变动的单位月平均人数=───────────
────────
2(或
3)
报告季中各月平均人数总和
2.季平均人数=───────────────
3(生产不满3个月的亦以3除)
报告年四季或十二个月平均人数的总和
3.年平均人数=─────────────────────────
4或12(生产不满四季或十二个月亦以4或12除)
二、计划平均人数计算公式:
1.按计划使用工日计算:
计划期计划使用工日总数
平均人数=─────────────────
计划期制度工作日*计划出勤率
2.按计划配备出勤人数计算:
平均人数=计划出人数*在册系数
计划期生产日数 7
3.在册系数=───────────────或─ ÷计划出勤率
计划期制度工作日*计划出勤率 6
三、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1.以价值表现劳动生产率:
(1)工业生产全部职工劳动生产率
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
=────────────────
全部职工-其他人员(平均人数)
(2)工业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
=──────────────
生产工人平均人数
(3)建筑安装全部职工劳动生产率
自行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
=────────────────
全部职工-其他人员(平均人数)
(4)建筑安装工人劳动生产率
自行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
=────────────
建筑安装工人平均人数
矿建工人、土建工人、安装工人劳动生产率分别以各类工作量和平均人数计算.
四、出勤率计算公式:
1.制度工作日=日历工日数-例假工日数-法定节日工日数
6
或=日历工日数*─-法定节日工日数
7
制度工作日-缺勤工日数
2.出勤率=───────────── *100
制度工作日
缺勤工日数
或=(1-────── )*100
制度工作日
五、平均工资、平均等级计算公式:
1.平均工资是指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即平均每个工作人员在报告期内所获得的工资数额.平均工资计算公式如下:
年(季、月)平均工资(元/人)
全年(季、月)工资总额
=────────────
全年(季、月)平均人数
1级工人数+(2级工人数*2)+……+(8级工人数 *8)
2.平均工资等级=──────────────────────────────
1级工人数+2级工人数+……+8级工人数
(1级工人数*1级标准工资)+(2级工人数*2级标准工资)+……+(8级工人数*8级标准工资)
3.平均等级标准工资= ──────────────────────────────────────────────
1级工人数+2级工人数+……+8级工人数
或先求出等级系数,再以等级系数乘一级工标准工资,即:(1)等级系数
(1级工人数*1级等级系数)+(2级工人数*2级等级系数)+……+(8级工人数*8级等级系数)
=────────────────────────────────────────────────
1级工人数+2级工人数+……+8级工人数
(2)平均等级标准工资=一级工资标准工资*等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