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石油及其产品、可燃气体和电器设备的初起火灾。
(2)CO2器适用于扑救600伏以下的带电电器、贵重设备、图书资料、仪器仪表等场所的初起火灾。
(3)"1211"灭火器主要用于油类、贵重仪表、电子仪器及文物、图书档案等物品的初起火灾。
(4)小型家用电器灭火器使用于扑灭厨房、客厅、居室内的初起火灾。这类灭火器有喷射型及投掷型两种:
喷射型家用灭火器使用方法:按下灭火器顶端弹簧按钮,将喷嘴对准着火处。
投掷型家用灭火器使用方法:只需将其投入火中,容器破碎,干粉泻出灭火。
四、在野外时遇到火灾的应急措施
1、是退入安全区。扑火队在扑火时,要观察火场变化,万一出现飞火和气旋时,织扑火人员进入火烧迹地、植被少、火焰低的地区。
2、是按规范点火自救。要统一指挥,选择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一边点顺风火,一边打两侧的火,一边跟着火头方向前进,进入到点火自救产生的火烧迹地内避火。
3、是按规范俯卧避险。发生危险时,应就近选择植被少的地方卧倒,脚朝火冲来的方向,扒开浮土直到见着湿土,八脸放进小坑里面,用衣服包住头,双手放在身体正面。
4、是按规范迎风突围。当风向突变,火掉头时,指挥员要果断下达突围命令,队员自己要当机立断,选择草较小、较少的地方,用衣服包住头,憋住一口气,迎火猛冲突围。人在
7.5秒内应当可以突围。千万不能与火赛跑,只能对着火冲。
五、遇到地铁火灾乘客要牢记两点
1、不要贪恋财物。不要因为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
2、要镇定。受到火势威胁时,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互拥挤、乱冲乱撞。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或广播指引,要注意朝明亮处、迎着新鲜空气跑。
地铁都有哪些"守护神"?
地铁一般都有完善的防火、灭火设施:在每节车厢前后部位,均贴有红底黄字的"报警开关"标志,箭头指向位置即按钮位置。乘客将按钮向上扳动就能通知地铁列车司机,地铁司机就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另外,干粉灭火器配备在每节车厢的两个内侧车门的中间座位下,上面贴有红色"灭火器"标志。每个地铁站都设有事故照明灯,随处可见清晰的“紧急出口”标志。
遇到火灾如何正确逃生?
乘客首先要及时报警,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拨打119,也可按列车车厢内的紧急报警按钮。再用车厢内的干粉灭火器进行扑火自救。旋转拉手90度,开门取出灭火器后,先要拉出保险销,然后对准火源,将灭火器手柄压下,尽量将火扑灭在萌芽状态。
如果火势蔓延迅速,乘客无法灭火自救,应该有序地安全逃生。应将老、弱、妇、幼先行疏散至安全的车厢,关闭车厢门,防止火势蔓延以赢得逃生时间。
地铁列车两站之间的平均到达时间为两分钟。列车到站时,要听从车站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沿正确逃生方向进行疏散。在疏散过程中要注意脚下异物,千万不能进入另一条隧道(地铁是双隧道)。
如果火灾引起停电,可按照应急灯的指示标志进行有序逃生。注意要朝背离火源的方向逃生。
司机应尽快打开车门疏散人员,若车门开启不了,乘客可利用身边的物品击打破门。同时,将携带的衣物、毛巾沾湿,捂住口鼻,身体贴近地面,再有序地向外疏散。一旦身上着
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请其他人协助用厚重的衣物压灭火苗。
专家支招地铁列车一旦着火,地铁自身的防灾系统和控制指挥系统对于人员逃生、疏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个人是否具有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知识也很重要。在这场火灾中,如果有人能够利用应急装置,手动打开车门,将有更多的人生存下来。另外,有的人虽然从车厢中逃出,但是没有到达地面就被烟气熏倒了。如果这些人能够采取正确措施,如用
湿毛巾或者湿衣袖捂住口鼻,低姿势迅速穿过烟气区,也许能够获救。
六、商场时遇到火灾的应急措施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正在逛商场,突然遭遇了火灾,该怎么办?近日,市消防局人士介绍了火中逃生的方法。
保持镇静。商场的可燃物多,人员集中,一旦被困,要想逃离火场,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逃生。
随机应变,就地取材,自制器材逃生。火灾中丧生的人,大部分是被有毒烟雾熏倒,因此可以利用商场内的毛巾、口罩当成防烟工具捂住口鼻;利用绳索或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结成绳子开辟逃生通道;利用商场里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摩托车头盔、工作服等,避免烧伤和落物的砸伤。
在逃生过程中,一旦人们蜂拥而出,极易造成安全出口堵塞,使人员无法顺利通过而滞留火场。这时要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应果断放弃从安全出口逃生的想法,选择破窗而出等其他逃生措施。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民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应急避险训练。他们的经验证明,建设一个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绝不仅仅是配备一批设备,对国民防灾教育所起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更为有效。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国民的防灾教育,人们普遍缺乏基本、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在沿海发达地区,虽然对市民进行了一些基本的防灾教育,但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这方面的教育尚属空白。即使在发达地区,这种教育也很不系统,如在公众聚集场所,当发生地震、火灾、建筑物坍塌等事故时如何避险、如何实施人员救助等,都缺乏应有的教育指导。一旦突然发生灾难和事故,许多人往往手足无措,造成大量本来可以避免的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