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来临,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以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等为重点的鼠传染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在四川灾区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本刊特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从医学角度告诉您传染病相关常识,以提高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爱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
主要症状:当人感染了肠道病毒(含EV7I),经过最短l2~24小时、最长6天、一般2天的潜伏期后,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呵达38%以上,口腔黏膜、手、足和臀部 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易患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传播途径: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二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牛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足饮刚或食人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f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霍乱是F}1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许多国家(主要是公共:卫生条件差的国家)腹泻流行的重要原冈,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强制管理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主要症状: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有腹泻症状,尤其是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应马上到医院就诊,并做霍乱弧菌的培养检查。在霍乱疫区内或近日去过霍乱疫区后出现腹泻,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留粪便作霍乱细菌学检查。
易患人群:人群普遍易感,胃酸缺乏者尤其易感。
传播途径: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途径传播或蔓延,其中水作用最为突出,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病菌传播更为迅速。
预防措施:预防霍乱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f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目前,使用霍乱疫苗已成为可供选择的霍乱预防措施之一。疫苗适用于儿童、到高危地区的旅游者、野外、水上作业者及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
鼠疫鼠疫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播的一种特殊的人兽共患病。
主要症状: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鼠疫,其中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
传播途径:①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一蚤一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②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③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病人是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通过“人一人”的方式传播。
预防措施: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组织或者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避免蚤的叮咬。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 疫区。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 血热又称肾综合征m血热,是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传播途径: m热的主要传染源是老鼠。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①呼吸道。含 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②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黏膜及胃肠黏膜感染。③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④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⑤虫媒传播。
预防措施: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l%左右,就能控制脏热发病。冈此,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除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被鼠类污染;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 虹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C 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患者主要表现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易患人群: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极少数人发病,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小年龄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最为易感。因此,预防乙型脑炎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显得极为重要。
传播途径:本病系经过蚊虫叮咬通过人一蚊一猪一蚊一人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等26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或淡色库蚊。
预防措施: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充分利用蚊帐和驱蚊剂、灭蚊剂,同时搞好猪圈的卫生,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杀虫药,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对乙脑的易感人群进行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乙脑疫苗的接种对象是:①乙脑流行地区6月龄至10周岁的儿童;② 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成人或旅游者。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
主要症状:疟疾反复发作后,病人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如未及时治疗,易出现脑型、超高热型、厥冷型和胃肠型等凶险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蚊虫中的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元凶。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天后就会发病。患者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经历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4个阶段。
预防措施:灭蚊工作是预防疟疾的关键。防蚊和灭蚊的主措施有:挂蚊帐,夜间在室内点驱蚊药片或蚊香;用奋斗呐、泰康杀虫剂浸泡蚊帐,效果也很好;在身体外露部位涂抹驱蚊膏及消灭蚊虫孳生环境等;居住区周围应保持干净整洁、疏通积水,在下水道经常喷杀虫药等;平时多吃些维生素B也有利于防止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