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常识>> 特殊人群>> 校园安全>>正文

我们怎样帮助孩子抵御伤害的威胁?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10月30日
。中国自古以来信奉的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必有高徒”,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打骂孩子的家长以及以体罚或变相体罚而著称的严师,都具有较大容忍度,这些无疑都助长了家长和教师对少年儿童人身权利的忽视,增加了儿童遭致暴力伤害的机会。
  b.隐性伤害
  隐性身体伤害和隐性精神伤害构成一种对少儿更具威胁性的人身伤害,而新的伤害源,如网络伤害等未能引起社会和家庭的足够重视。
  隐性伤害包括隐性身体病症、精神污染及长期心理压抑造成的渐进性伤害等。
  目前对少年儿童的隐性身体伤害包括:不合理的生活作息习惯,如睡眠不足,超过1/10的小学儿童没有达到原国家教委1994年规定的每天9小时的睡眠标准,而初中生的睡眠状况更随着年龄增长“每况愈下”;近8%的少年儿童午餐无规律,或用零食、方便面代替,或在快餐店或用盒饭解决;课桌椅尺寸过小、书包过重、教室通风或采光不符合要求等与少儿生长发育水平不相适宜的设施和活动;未经质量检测的文具、玩具,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家庭装修、食品中的各种人工添加成分等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
  有10%左右的少年儿童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约1%的少年儿童接近上网成瘾状态,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但约30%的家长对孩子使用电脑不加控制,或在孩子用电脑学习时不加限制。儿童上网常光顾的网站通常带有不健康的内容,如聊天室(选择率为24.1%)、交友天地(23.4%)、影视娱乐(17%)、占卜星座(7.2%)、成人保健(1.8%)等。
  研究认为,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可能在多方面遭受威胁。但更为危险的是,包括家长、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许多人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意识。其重要原因是人们所接受的基本教育中,缺乏与个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的数据或信息。
  隐性精神伤害多发生在家庭中。调查从少年儿童在精神方面是否遭受不好的刺激、心理上是否有痛苦感受等角度探讨其精神伤害状况。结果发现,8.6%和47.4%孩子说家长经常或偶尔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家中;有11.7%的孩子曾遇到“家长只顾自己,不关心我”的情况;9.1%的孩子把家长不关心自己列为最害怕的事件;近20%的孩子在遭遇伤害或受委屈时不告诉任何人或找不到人诉说;大约45%的孩子遇到过父母吵架或打架。接近一半的少年儿童遭遇过家长管得过多,自己没有自由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有过类似体验的孩子比例越来越高;8.1%的12岁以下儿童和13%左右的少年把这种情况列为自己最害怕的事件;约21.5%的孩子曾有过被迫学习乐器、舞蹈、绘画的遭遇,而且有5.8%的孩子视其为自己最害怕的事件。
  研究认为,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使孩子感到孤独,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满足与过度保护、过高期望,孩子承受过大学习压力,以及置身于精神伤害的环境,如亲历父母之间的争吵与冲突等,都会对少年儿童造成潜在的伤害。而与身体伤害相伴随的精神伤害往往是相当严重的,如家长的打骂和说教会引起孩子各种消极情绪体验,长期积郁的苦闷和不满爆发出来时,就可能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近年来,青少年因心怀不满而杀害父母的案件屡见报端,这种由于消极心理体验积累和放大而使受害者变成伤害者的情况,是精神伤害的一种极端后果。
  从更深层的角度,儿童青少年精神伤害事件屡屡发生,而社会对此却缺乏足够关注,尤其缺少相应的赔偿和补救机制,这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文化传统重集体轻个人,强调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而忽略对个人需要的关怀。少年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心声更容易遭到忽视。一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完全忽视其作为人类个体的需要和感受,想怎样对待就怎样对待。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对学生作为人的尊严全然不顾,有的在伤害孩子的心灵之后却浑然不知,有的甚至把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看作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解决少年儿童的精神伤害问题任重而道远。
  2.造成伤害的原因何在
  【学校原因】
  学校在儿童生活中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儿童的大部分清醒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又往往是那些儿童活动较多的地方。因此,学校在保护儿童免受伤害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目前我国学校在保护儿童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学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等组织因素存在着漏洞。有相当数量的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安全保护措施,普遍存在安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学校的许多公用设施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其次,学校存在着教育方法不当、教师素质差等因素导致的儿童伤害。一些教师不注重师德修养,法制观念淡薄,在教学工作中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对于学习落后或违纪的学生采用讽刺、挖苦、侮辱、体罚或变相体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